探讨继电保护运行管理与“运检一体”模式(2)
另一个是制度的执行问题。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取决于继电保护人员的执行态度。现场运行人员的巡查工作每日都是必须进行的,而且是单一乏味、枯燥的,而继电保护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多是插件老化、螺丝松动、灰尘过多等问题,这些都是继电保护设备在长期运行中所累积起来的,这就需要现场运行人员在工作中要投入到极大的耐心,并足够认真才能够发现这些问题。但是,在实际的运行中,很多人员的工作态度马马虎虎,只要不发生大的故障即可。
针对管理中的制度问题,需要健全生产技术管理标准体系。按照大检修体系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对现行各项生产规章制度和技术标准进行全面梳理,完成产技术管理标准化建设体系,真正做到制度服务于实际。同时,必须做到有章必循,也为了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和考核制度。
三、继电保护运行管理中的检验方面问题
管理制度能够指导继电保护的运行管理,而相关的技术规章制度、检验标准等规范要求就是制度制定的依据。但是,在继电保护运行实际中,我们通常都会发现,这些规范、规程等在现场实际中都是不实用的。所以,就需要由现场继电保护的一线员工根据实践而提出有效的修改意见,进而提高继电保护的制度建设服务,使其更具合理性和实践性。
在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验收、安装等各类的设备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常常会发现继电保护装置或者二次回路自身都具有固定的或者已经发生的隐患,例如,装置所显示的结果与运行现场所检测出的结果有所差异、个别回路没有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等问题,继电保护人员只将这些问题向相关人员做口头汇报,并没有用文字的形式将它记录下来,所以,如果下一次发生类似的问题,还需要重新查出原因,这大大的增加了继电保护人员的工作量和设备维护的难度。
此外,继电保护运行管理的检验工作也要有检验的侧重点,例如对新安装的继电保护设备和二次回路,在检查时要与其他高标准要求有所区别。当新安装的二次回路进行验收检验时,也是为其进行检验的最佳时间,对二次回路的接线质量、端子等部分在定期检验时很难发现其发现的问题,同时对它们进行检查与修改也不方便,因此,对二次回路进行检查要特别注意。
在继电保护的运行管理中,还存在着一个广泛存在的观念,就是继电保护人员对回路而言更加重视继电保护装置,这也是继电保护长期存在的问题。现在普遍使用的继电保护装置都是用计算机进行控制,与传统的装置相比更具有可靠性,所以,最近几年的继电保护出现的问题和不正确的动作主要是由二次回路以及周边问题引起的。然而现在继电保护的检验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缺乏检验重点或者重点错位,有时还将对继电保护装置进行的检验等同于保护检验,但是,对二次回路进行的检验就比较简单,只是针对二次回路的界限,计算机保护屏内外的二次回路等项目进行简单的检验。
同时,继电保护的检验规范的使用也是继电保护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使用的规程中对检验步骤并没有做出比较详细的规定,及时很多步骤并没有被严格地区分先后顺序,可以以任意形式进行,但是,在现场的检验规程中,却存在对检验步骤的操作顺序,而且要严格按照此顺序进行,这样可以避免在检验时出现盲目性和发生项目漏检的现象。例如,某个检验规程规定,定制检验要放在整组的功能检验后面,很容易看出这是不合理的。整组检验的作用是对整套保护装置和回路的性能与稳定性进行最终的确认,它不仅可以对保护装置的内部组件的性能进行检验,还可以对各个组件之间的协调性进行检验。而且,只有在整组功能检验完成之后才能够进行最终的检验定制,如果发生检验错误或者输入错误,还可以对前面的减压结果给以推翻,进而保证整组检验的正确性。
针对保护检验工作中的问题,一是修订完善生产管理所涉及交接验收、运行维护、检修试验、状态检修等工作的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二是完善生产技术工作标准。建立健全规范高效的生产业务流程,形成适应精益化管理要求,规范高效、安全有序的生产工作机制,达到工作流程固化的工作要求。三是深化现场标准化作业。制订公司统一的设备检修工艺标准,完善现场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和工序质量控制卡,提高设备检修工作效率和检修质量,减少现场作业人身安全风险。
小结
本文对继电保护运行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主要涉及到人员、制度和现场检验工作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为解决矛盾,只有加强对继电保护人员的技能和技术培训,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加快\"运检一体化\"生产管理模式进程,完善标准化作业流程,建立健全合理的监督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奖励机制和考核制度,才能更好地促进继电保护工作的有序开展,确保电网安全稳定可靠运行和现场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
参考文献
[1]于旭东,曾铁军,宋艳:《继电保护检验规程中的几点不足》[J],《电气应用》,2009年第28期
[2]高艳萍,常风然:《继电保护检验工作中的若干问题分析》[J],《继电器》,2003年第1期
[3]杨耕耘:《继电保护运行管理工作的建议》,《水利电力劳动保护》,2003年第4期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dianlilw/365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