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发表论文网中国形象“转码”为动画形象(2)

发布时间:2014-12-22   |  所属分类:动画: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外的动画生产大国十分重视中国形象的发掘,以美国迪斯尼和梦工厂为首的动画制作巨头们挖空心思在中国形象上大做文章。继1998年《花木兰》掀起全球热潮之后,2008年《功夫熊猫》在全球范围内热映,2011年,《功夫熊猫2》再次席卷而来,票房惊人,据说现在正在耗费巨资打造《愚公移山》。

  三、中国动画形象创作中的文化策略

  “内容为王”是艺术创作的要义,也是文化产业成长的铁律。中国动画生产要想走出困境,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质,兼具人类共同价值,兼顾不同人群收视心理的动画作品,就必须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提炼、升华、挖掘。在动画形象的设计、制作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对关系——

  1. 熟悉与陌生

  动画片是一门叙事艺术,叙事的核心是冲突与悬念,通过发现和发掘,寻找认知经验里“熟悉的陌生人”,叙事更能够打动人。

  米高梅公司1939年创作的经典动画《猫和老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现实中,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老鼠怕猫更是人人皆知的定律,但在动画片中,强势的猫TOM变得愚蠢而颟顸,老鼠JERRY则机灵可爱,每集片中,都以猫被老鼠戏耍得狼狈不堪而告终。《喜羊羊与灰太狼》也从中得到了启发,在保持基本形象善恶代表的基础上,完成了对狼和羊这一对传统中的强弱形象的颠覆。

  迪士尼公司1994年创作的动画长片《狮子王》是把熟悉的故事和人物进行“陌生化”改造的又一典型例子。片中动物的拟人故事被巧妙地处理成动物版的《哈姆莱特》,小狮子辛巴成为一个狮首人心的忧郁王子,王子复仇的故事被改成非洲大草原动物世界里的生存争斗。

  2. 静观与动感

  动画的核心是“动”。作为“运动的光学幻象”, 动画毕竟不是每秒24幅静止画面的简单叠加和无序生成,其核心在于人物,而人物动作的核心是情节的推动,是人物性格的变化及其心理捕捉。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1961年创作的《小蝌蚪找妈妈》,从齐白石的水墨名画《虾》、《荷花蜻蜓图》、《蛙声十里出山泉》中提炼出蛙、虾、蜻蜓、螃蟹等水墨形象,并赋予它们以动感。把传统绘画元素糅入动画创作的实践值得肯定和鼓励,但动画的情节性还是受到了质疑,冲突和悬念制造不够,过于强调文化意蕴和绘画中的笔墨趣味,难以持久吸引眼球。

  3. 传统与现代

  我国有着丰富的民间艺术,皮影、剪纸、木偶、刺绣等艺术形式在设计、造型、材质、表现方式等方面都有着独到之处,有着充沛的表现力和奇崛的想象力。中国又是戏剧大国,现存的地方戏剧有360多种。这些传统文化,皆可成为动画创作的养分。

  《三个和尚》就借鉴了很多传统因素,除了人物造型之外,很多意向表达也很戏剧化。比如通过日升日落,表示时光的轮回,与中国农耕社会中对自然的认知相吻合。和尚担水,向左走几步接着向右转,表示路途的远,与京剧中扬鞭就是纵马驰骋、转身就是千山万水如出一辙。

  如何在现代动画的创作中融入传统元素,或者在传统的造型元素中植入现代元素,这个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

  4. 保守与开放

  动画作为视觉艺术,超越了民族语言的拘囿,具有传播意义上的普世性。中国动画形象在保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同时,也应该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努力打造全世界的“视觉共同语”。纵观世界动画创作史,任何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都是在立足民族性和保持开放性之间找到了恰如其分的平衡。在迪斯尼公司创作的动画影片《花木兰》中,既有东方文化中对国家的尊崇,对民族的热爱、对双亲的孝敬,也有西方文化中对生命的尊重、对个人能量的发扬,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与统一,获得了东西方文化的双重认同。影片造型则在中国山水画的大幅写意中穿插日本浮世绘技法的运用,可谓是多元文化的杂糅汇通。

  5. 现实与游戏

  动画形象不论是取材于远古神话,还是历史人物,都来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但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较,动画带有更多、更鲜明的游戏色彩。

  在动画片中,人们会忘掉现实的惨淡和人生的无奈。《飞屋旅行记》中,在生活中饱经沧桑的老爷爷和一个怀揣飞行梦的小淘气包,古怪而和谐地同处“飞屋”,御风而行,与云相伴,让人在气球飞行的游戏中感受到身心释放的快乐。

  还可以列举一些,比如形似与神似、立体与平面、观赏与参与等等。凡此种种,都是在中国形象“转码”为动画形象的过程中需要加以注意的关键点。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donghualw/8378.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职称论文发表价格研究动画影片的剧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