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辽宁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管理策略探析

发布时间:2019-01-18   |  所属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辽宁省的高校也在不断地探索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模式,但目前辽宁省普通高校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以及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单一等主要问题。本文针对辽宁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入手,着重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设置、创业教育服务平台的建设以及创业导师的配备等角度出发,提出了辽宁省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管理的具体策略。

成才之路

  《成才之路》杂志,每年36期,每月3期,每期刊登论文约150篇。本杂志本着为广大需要发表论文的同志着想,想方设法增加容量,收取的版面费很少,因为本刊本着薄利多销原则,即利于广大读者的切身利益,也利于本刊自身发展,同时还为中国学术研究的繁荣作出贡献。

  1 创业型人才的培养

  1.1 创业型人才的含义

  创业型人才是一个混合概念,由创业和人才两个词组合而成。创业的含义是创业者通过对现有资源的运作,达到更高的经济收益的过程。人才指的是有才华、有能力,在同等情况下能够创造更大价值的人。创业型人才是在创业领域中能够运用自身的能力与优势,以小博大,创造高收益、高回报的行业精英。

  1.2 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必要性

  1.2.1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创业型人才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辽宁省人才的总体量大,但符合新时期发展需求的却不多。目前,辽宁省经济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房地产、钢铁等支柱产业发展进入“瓶颈期”,很多企业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洪流一步步被淘汰。所以,辽宁省急需一批拥有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人才打破现状,在新兴领域做出突破,通过自主创业,引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浪潮。

  1.2.2 培养创业型人才是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基础

  对于一个国家和社会而言,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各领域精英们的力量与智慧,可以说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创业作为当下的主旋律,不但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更能全方位地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创业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及创业技能,是在为全面推进创新国家的建设做基础,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的人才做准备。

  1.2.3 培养创业型人才有利于够缓解就业压力

  随着普通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在急速发展的同时,大学毕业生的人数也在急剧增加,而社会上的对于各个工作岗位的需求却没有太大的变化,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虽然辽宁省一直在进行宏观调控,但由于毕业生人群太过庞大,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培养创业型人才,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创业能力与创业成功率,有助于为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2 辽宁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問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的就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因此,现阶段,加强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是促进大学生创业、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重要途径。全国各高校纷纷推行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了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不断地尝试了新的创业教育模式,推动了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

  2.1 辽宁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现状

  2.1.1 大学生创业课程的设置

  目前,辽宁普通高校针对在校大学生大都设置了创业课程,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的目的是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课程致力于教授学生系统的创业流程、专业的创业知识、培养成熟的创业理念与理性的创业意识、树立一个良好的创业观念,构建完善的知识理论体系,注重对创业精神的培养。

  2.1.2 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开展

  辽宁省曾在各高校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创业教育交流会、大学生创业论坛、大学生创业成果展示、大学生创业直通车与创意作品展示等大型活动,并在多所高校举办了大型年会,进行了创业教育的研讨,各高校纷纷响应,在校内建立创业孵化项目、创业实践中心等创业机构服务平台,丰富了大学生创业的实践活动。

  2.1.3 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

  为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提高对创业项目的支持,优化创业教育,辽宁高校从实际角度出发,推行了大学生创业活动,辽宁省各相关部门给予普通高校毕业生部分的工商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及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等,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便利。并在营造宽松、便捷准入的环境、培育创业创新的公共平台、拓宽创业融投资渠道、减税降费力度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全方位地鼓励了大学生创业。

  2.2 辽宁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2.1 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的设置不合理

  当前高校设置的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重视理论缺少实践,知识性教学比例过高,缺乏综合素质方面的培养,注重引进案例进行理论教学,研究学术问题,却忽略了创业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训、实践环节,使创业教育向应试教育的方向偏移。创业本身并不是学术研究,开设大学生创业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实际的创业的能力,而不是应付考试。

  2.2.2 创业型人才创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

  高校内开展的各类创业活动,例如创业比赛、设计创业计划书等活动,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创业比赛及设计创业计划书的活动,其设计之初是为了从实践的角度开展教学,培养创业实践的能力,但考察标准却只形成了文字,反映在“纸上”,没有从实际的效果上进行分析与必要的点评,导致创业实践活动取得的效果不理想。

  2.2.3 对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认识不足

  就目前来看,辽宁高校对创业型大学生培养的认识程度不够。首先,大多数高校依然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开展创业教育的手段也仅有大型讲座、举办创业大赛、提交创业计划书、创业类征文比赛等,对创业型人才的指导还停留在技巧传授、市场分析、风险评估等阶段,没有对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进行有意的培养与锻炼。其次,没有意识到学生的性格、所学专业、个人爱好、特长等方面的不同,对创业的方向及成功率的影响,忽略了人的可塑性,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2.2.4 创业实践师资力量匮乏

  辽宁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且整体师资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创业教育的需求。目前,辽宁高校实践导师总体分两类:曾从事经济管理类教学和就业指导的教师。这两类教师对创业教育专业知识的掌握有限,且大多数是学术专家出身,不能恰当地把握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专业从事创业教育研究的专业教师更是凤毛麟角。参加过学习的学生对创业的理解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对于创业仍然停留在一个模糊的概念阶段,不具有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学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导师。

  2.2.5 缺乏创业文化氛围

  对比国外大学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不难发现文化氛围对创业有着巨大的影响。辽宁省大多数高校缺乏创业文化的氛围,大学里充满了慵懒、娴静的气息,教育方式也比较封闭、循规蹈矩。就目前而言,社会传统文化的惯性给大学毕业生在创业的人际环境上带来了负累,希望稳定工作的人占大多数,缺乏对创业的积极态度。

  3 创业型人才培养与管理的策略

  3.1 改革优化课程体系的设置

  改革课程的设置、优化课程体系的建设,应作为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应贯穿于整个创业人才的培养计划。创业型大学生的知识储备及技能与就业型大学生是截然不同的,不能使用相同的培养方案来培养两种类型的人才,应以传授实际创业经验,改革实践课程的设置,以完善实践教学的内容及方法为目的,摒弃以往只注重基础知识教育的教学方法及不完善的体系,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创业精神、创业能力。

  3.2 加强创业实践导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环节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所以,想要改善创业教育的水平、培养优秀的创业型人才,就必须要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并掌握创业相关实践经验的教師团队,充实创业实践导师的队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2.1 提升现有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将已有的创业课程授课的教师集中起来,令其参加封闭式培训,邀请社会上创业成功的人士讲述自身创业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使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总结、记录并讨论,将自身的体会和学习成果在课堂上分享,并应用在实践教学中。

  3.2.2 聘请创业成功的人士进行教学

  由各高校领导出面,运用学校的影响力和社会资源,聘请社会上有创业经验的成功人士和企业家为客座讲师,在校内开设公开课,运用自身的经验和优势进行教学,分析实际案例的解决过程或失败原因,提高学生对创业的纵向认识,开阔思维和眼界,学习成功人士的创业经验。

  3.2.3 学校间要加强联系

  要加强高校间教师的交流学习,各所高校应加强联系、分享教学经验,互相借调能力突出、经验丰富的教师,并派遣实践教师到外校进行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开展公开课,经常举办交流会,由各高校的精英教师带领能力突出的学生参加,交流经验,解答疑问。

  3.3 加大创业投入,完善创业服务平台

  创业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一项活动,创业实践活动是培养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要构建开放共享的创业服务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高校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构建。

  3.3.1 设立创业基金会

  高校每年可以拿出一笔专项费用,设立创业基金会,由参与创业课程教学的教师组成团队直接领导,允许学生自行组成团队,向全校范围征集创业计划书,挑选优秀的创意,让团队进行演讲,并设置奖项,对设计优秀作品的团队进行奖励,选拔出可行性高的项目进行完善,由教师带领起草优秀计划书的学生小组,进行创业实践,真正的从实践的角度进行教学。

  3.3.2 举办创业大会

  仿照招聘会的模式,利用学校的影响力和各种社会资源,邀请社会上拥有成功经验的创业团队和企业家,设置不同产业类型的分会场,对学生起草的创业计划书进行筛选和点评,全面的分析优势与不足,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自身的优缺点,为毕业后的成功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3.3.3 在校内设置创业实践中心,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在校内组建创业实践中心,由各专业的资深教师带领,各专业有创业想法和创业意识的学生组成,经常开展创业研讨会,互相交流想法与意见,各专业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并由实践导师总结专业的优势和市场需求,从实际角度出发,归纳总结出最适合学生的创业方向,并设置创业意见箱,接受并学习全校师生对创业的想法,解答相关的疑问。

  3.3.4 设置创业法律援助中心

  设置创业法律援助中心,帮助解决学生创业过程遇到的法律问题。组织法律专业的教师与学生建立创业法律援助中心,对国家的相关法律与政策进行总结与分类,挑选出容易被忽略或造成严重后果的项目进行标注,并制作微信公众号,对学生创业方面的法规、税收政策、福利等问题进行解答,给予学生有效的法律援助。

  3.4 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实现协同创新创业

  创业教育的良性发展,不仅要进行教育方面的改革,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高校应与各相关部门、企业等相关组织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会,对大学生创业方案进行审核,并对创意好、可行性高的方案进行舆论、资金、技术上的支持。鼓励企业在高校设立创业孵化项目组,推进企业、政府与学校间的深入交流与合作,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良好的政策与服务平台。

  主要参考文献

  [1]黄先军.基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高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设置[J].中国市场,2009(23).

  [2]孙纬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0(1).

  [3]李萍,王建平.高校创业教育师资的现状、原因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35).

  [4]呂莹莹.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基于创业型大学的考察剖析[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5]魏丽红,陈忠卫.创业教育模式比较及创业型人才培养[J].教学研究,2009(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aodengjiaoyulw/19988.html


    上一篇:中文教育中情境教学的作用
    下一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