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出路

发布时间:2020-06-20   |  所属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网络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构成,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展网络教学,是思政教育改革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因此,立足于网络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特点,深入剖析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并探讨其基本出路。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困境及出路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基本出路

  当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着高校重视度低、传统教育模式滞后、大学生鉴别力不足以及师资队伍水平不高的现实困境,因此如何抓住网络技术的优势,不断革新当前的思政教育内容、形式和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环境,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网络教育背景下大学生的特点

  (一)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对新鲜事物的喜爱度和接受度较高,热衷于追求潮流。当今时代互联网呈现高速发展状态,网络已经成为每个大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必备的内容,许多大学生不仅能够熟练地在网络上冲浪,部分学生甚至可以利用网络进行编程。这些新型技术手段的引用如果缺少正确的思想引领,那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是非常不利的,甚至容易使大学生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心理和生理均尚未完全成熟,这一时期的思想动态和自我意识逐渐凸显出矛盾化。然而这也是大学生成长的黄金阶段,许多价值观、思想理念均在这一时期发展到逐渐成熟,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内容很有可能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加之缺少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必然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除此之外,大学生看待事物的心理缺乏成熟度,难以有效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在网络中受到不良思潮的影响,对公平的要求相对较高,这也导致在面对网络热点话题时,容易出现过激的举动。

  (二)大学生的上网心理

  当前大学生均为“90后”和“00后”,大多数均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从小的生长环境较为孤独,同时也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也较为被动。大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个性方面相对较为活泼和张扬,在做任何事时均渴望能够获得肯定和重视,愿意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别人,并且通常将自己的脆弱隐藏于心中,遇到问题不愿意主动寻求帮助,内心较为敏感和矛盾。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大学生接触网络的机会逐渐增多,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也因此发生转变。网络具有开放性、虚拟性等特征,大学生在网络上发表自身的真实情感以及个人观点时,可以以匿名的方式,在网络上寻找发泄自己内心情感的空间。在使用网络过程中,大学生在日常交流和人际交往时,善于运用网络词汇,将运用网络词汇作为追求新潮的一种表现,网络平台为大学生群体提供了展现自己、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借助网络的优势,大学生可自主创办网站、网页等,用来展现自己的作品,别人的赞赏会为他们带来快乐感和满足感,在网络上大学生获取了更多的自由和快乐。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一)高校重视程度较低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互联网时代中的新型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形式等方面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是立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发展[1]。鉴于此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提高认知,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充分的了解,使其能够跟随时代的发展脚步与时俱进。然而,从当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和价值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知,在实际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由于缺乏重视,难以形成健全完善的教育体系,传统教育模式仍然是课堂教学的核心。与此同时诸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持有疑问,始终禁锢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思想里面,难以跟随时代的发展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占据课堂主体地位,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的人本教育理念并未凸显,高等院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较低,这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性因素。

  (二)传统教育模式滞后

  思想政治传统教育模式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位置较为被动,进而逐渐形成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网络平台具有平等性、自由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充分激发,导致大学生的认知和接受方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与此同时,现阶段高校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课堂教学不再是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检索、论坛交流等多样化的方式获取知识,改变了传统禁锢式、封闭式的学习方式,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自主化、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转变,导致大学生逐渐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丧失兴趣,教师过于注重理论知识讲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厌倦,甚至部分学生会因此产生严重的逆反心理,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模式的教学效果。相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统教育模式无法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特征,面对大学生产生的诸多问题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大学生鉴别力不足

  网络平台的开放性、自由性特点,促使当今多元化的思想、思潮有了更加广阔的传播途径。因此,网络平台中充斥着各种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多元化思潮在网络平台中相互交织和碰撞,难以有效地把控网络平台中的信息发布和传播,这也导致诸多不良思潮、腐朽思想,以及与正确社会道德观相违背的信息内容,趁此机会在网络平台中大范围宣扬。身心尚未成熟的大学生面对网络平台中复杂的内容,通常会感到迷茫和无所适从。大学生仍然处于接受教育阶段,并且大学阶段是个体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他们对待信息缺少良好的判断能力,非常容易在网络平台中被动接受诸多腐朽信息内容,这对大学生不仅会产生消极影响,同时会带来误导误判。尤其是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想要将其不良的政治理念在我国进行大范围渗透,西方国家在科技方面较为先进,在网络的虚拟论坛、社区、网站中,大肆宣扬西方资产阶级思想,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提出挑战。这种情况对于缺少鉴别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容易出现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迷失的问题,增大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四)师资队伍水平不高

  师资队伍水平是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然而,当前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整体师资水平仍有待提高。第一,网络时代背景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标准和要求,然而现实情况却难以符合要求。高等院校中有许多资深思想政治教师,他们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数十年,掌握着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经验,同时具有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但是这些资深教师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度较低,对网络平台了解甚微,更不具备运用网络开展思政教育的能力。同时许多年轻思政教师,虽然能够灵活运用网络技术手段,但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并且缺少充足的教育教学经验。第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师缺少对网络法律知识的了解,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无法正确引导学生遵守网络法律,这已经成为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阻碍因素。第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师队伍中,缺少能够灵活借助网络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教师,面对网络舆情危机往往束手无策。

  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困境的基本出路

  (一)确立大学生网络思政主体地位

  网络时代背景下,推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是满足时代要求、跟随时代发展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大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及强化思政教育工作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主要路径[2]。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改革贯彻实施,培养大学生良好的个人品质和综合素质已经成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因此,必须要确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将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以及建设完善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作为高校的重点工程。立足于网络的基本特征,逐渐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维逻辑,引导教师形成开放性、平等性的思想观念,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勇于改革创新。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聘请该领域的权威专家共同参与其中,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明确正确的方向和思路,使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抓住机遇和重点。建设完善的网络教育机制、运行机制、考核评价机制,进而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保障。

  (二)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

  伴随高等教育改革的信息化推进,传统应试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已经成为思政教育效果的消极影响因素。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机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丰富的教育资源,同时教师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且借助网络的传播优势,积极宣传正能量、健康的思想动态。鉴于此,高等院校必须要加大思政信息化建设力度,帮助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走出困境,迎来改革创新发展。网络思政教育具有诸多优势,构建网络思政教育模式,能够打破时间、地域的局限性,教学效率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将诸多理论知识融入网络活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进而受到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意识,该教育模式相比传统课堂说教效果明显。

  (三)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政导向功能

  针对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对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动态产生了一定的干扰,因此,高校方面应注重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政的导向功能,可组织多样化的思政活动,例如网络讲座、网络大课堂等形式,通过网络平台与大学生展开线上交流,加强思政理论内容的宣传,使每个大学生的头脑中均有正确的理论观念,大学生则能够在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下,能够自觉地抵制网络中的不良思潮、腐朽思想,具备良好的鉴别分析能力。思政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和上网心理,将其对自由、平等、开放的诉求,逐渐转化为学习的自觉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学生思政网络课堂、网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其在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具备良好的信息思考和处理能力[3]。并且在互联网中自觉做文明公民,遵守网络上的规章制度,在网络中宣传正能量、积极思想。

  (四)建设大学生网络思政师资队伍

  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质量师资队伍,是网络思政教育工作顺利推进的基础和前提[4]。首先,完善师资队伍,思政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等均进行网络技术手段的培训,使每个网络思政教师均具备较高的思想素质和灵活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使其能够适应网络时代对思政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时,能够正确掌控网络舆情,并将其转化为教学的推动力,掌握大学生上网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立足于此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工作。其次,对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进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巩固和强化,使其自觉跟随党的方针政策引领,始终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这样一来,在开展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才能够正确引导和教育学生,为学生提供积极正面、健康的信息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优良品质和道德素养。

  (五)净化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在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高等院校方面应注重网络环境的净化和监管,对网络中的不良信息进行监督管理,将其中良莠不齐的信息、消极的思想动态进行处理,进而为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高校应建立一支由师生共同组成的网络监管队伍,主要负责对网络信息的监管处理,以及网络舆情的引导,在网络中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变化和存在的问题,对大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大学生的思想被侵蚀。在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网络平台中,应指定专门的负责人进行管理,针对学生在网络中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回应和解决,避免学生胡乱猜想。网络中出现的谣言等,应进行及时的辟谣处理,避免大学生受到影响而出现不良行为,为大学生营造优质的网络思政教育环境。除此之外,高校应建立网络信息过滤系统,不断扩大信息监管的范围,从源头上将网络不良信息和思潮过滤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学生受到影响,创设健康的网络环境。

  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时代背景下,随着科技水平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迎来挑战的同时,面临着诸多现实困境,这些因素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思政教育效果。所以,应通过确立大学生网络思政主体地位、创新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模式、增强大学生网络思政导向功能、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政师资队伍、净化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环境等途径,为网络思政教育寻求出路。

  参考文献:

  [1]梁小娟.微媒体视阈下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路径创新探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8(3):45—47+55.

  [2]于秋叶.“互联网+”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知与行,2016(10):113—116.

  [3]刘建花.高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其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48+18.

  [4]付艳,张依依.大学生视角下微时代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透视与反思[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8,18(3):28—34+108.

  作者:郑恒鑫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aodengjiaoyulw/21761.html


    上一篇:大学生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培训方法
    下一篇:大学生感恩教育现状及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