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终身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20-12-11   |  所属分类:高等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终身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终身教育理念是伴随人类发展与社会进步而形成的教育形态,对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模式拥有着深远的影响,能够有效地契合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发展,然而为深入认识终身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影响,形成切实有效的教育体系,高校应明确终身教育的形成与发展,明确传统教育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基于终身教育的改革路径及措施,从而真正推动高等教育的现代化发展。

终身教育理念对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终身教育理念;高等教育;培养模式

  在学习型思想与终身教育理念的广泛传播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构建以终身教育理念为目标的社会生态逐渐成为各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宏伟目标。因此可以说教育终身化是现代教育的主流发展方向及趋势,是转变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重要契机,对推动并创新传统教育理念、内容、模式及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深入推动终身教育的落实,实现学习型社会生态,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从终身教育对高等教育培养模式的角度出发,探究终身教育的价值,提升终身教育理念的实效性,以此为教育改革与管理改革指明新的发展方向。

  一、终身教育的形成与发展

  (一)终身教育的理论形成与基本内涵

  终身教育是美国学者朗格朗率先提出的现代教育理念,在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传入我国。朗格朗认为,教育应渗透到人所有的生命过程中,具体包括教育的各种方式、各个方面及各个阶段,它是系统而连续的,是贯穿人类全部生命过程的“进化活动”。朗格朗在学术著作《终身教育》中指出,终身教育并非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增加的新形态与新概念,同时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成人教育”和“大众教育”。它是更广泛、更宽泛的教育理念,是对传统教育模式、教育理念及教育内容的升华与超越。在终身教育理念下,学生个体需要不间断地挖掘自我的潜能,实现并追求自身的理想,从而适应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种种问题。因此,在该理念指导下,我们能够发现未来教育将不再是由教育机构所统筹的教育过程,而是贯穿人所有生命周期的教育形态,是推动学生全面发展、持续进步、勇往直前的教育思想。相较于以学校为中心、与社会发展相脱离的传统教育模式,终身教育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充分、更有效地利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资源,开辟出全新的发展道路,使“学习过程”贯穿到整个职业发展过程。因此在概念内涵上,终身教育理念是影响并推动大众教育与成人教育的关键要素,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根本所在。

  (二)终身教育的历史发展与现实影响

  终身教育在我国古代教育中早有体现,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提出“三十而立、五十知天命、七十从心所欲”的思想,他认为“非生而知”的过程是终身不断学习、不断努力的过程。并以“乐而忘忧、发愤忘食、不知老矣”的实践,论证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与价值。虽然我国乃至其他国家并没有明确提出终身教育理论或理念,但在社会活动中,将该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譬如古雅典政治家思想家卢梭的“活到老、学到老”的思想(即我愈老愈能获得更丰富的东西),便是对终身教育理念的最好呈现,其基本内涵是人类在青年时期应为安定和理想发愤学习,到中年时应为弥补心灵的空虚而不断汲取知识,到老年阶段应将学习作为意境,自乐其中,慢慢品味。而在现代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教育与技术、科学、经济、生产的关系日益加深和加强,学习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抓手,并逐渐引起社会各级的广泛重视,进而形成以技能培训、专业教育为代表的教育活动。而在终身教育理论正式提出后,9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开始不断加强对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的结合,进而将能力教育、素质教育、文化教育作为终身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从根本上影响了教育培养的模式和体系。

  二、终身教育对培养模式的影响

  高等教育培养模式主要指高校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引导下,根据人才规格和培养目标对特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评价方式和管理制度,实施教育的总和。简而言之,高校培养模式主要指实现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的手段和方法,具体包括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教育过程、评价与管理制度。在终身教育理念下,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教育活动主要是在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下完成的,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性和能动性,无法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学成效相对有限,而将终身教育融入现代教育过程中,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充分接受和了解终身教育理念,明确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对实现自身理想和信念的作用,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加快速、更加稳固。在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上,高校逐渐转变了应试教育的理念,将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实践型、专业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逐渐打破了应试教育壁垒,使自主学习型人才真正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心。

  (二)高等人才的教育过程

  我国高等教育传统的培养过程注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关注理论知识的传授与渗透,忽视实践教育的实效性与有效性,存在教师本位问题。而在终身教育理念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更加关注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衔接性,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与主观能动性,并从就业指导、专业教育、实训实践阶段,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功能和作用,充分融合现代师徒制、校企融合、顶岗实训、在线教育等教育环节,使人才培养更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其根本原因在于终身教育理念的逻辑结构既包括社会教育,也包括学校教育,为充分融合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调动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就必须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手段等层面,提升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衔接力度,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到社会发展中,从而巩固终身学习理念。

  (三)教育评价与教学管理

  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是诞生于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的管理体制,是通过专业成绩、考试成绩评价学生学习成效及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模态。难以充分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无法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更可能影响到素质教育的落实与实现。而终身教育理念的融入,将帮助高校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更好地实现培养目标,提升教育实效,使人才评价从高校教育渗透到整个社会发展阶段。延伸教育评价范畴,考核并评价人才在社会发展中的学习质量及发展成效,使人才发展成为高校教育的新方向与新目标。而在教学管理方面,传统教学管理主要以行政手段为抓手,侧重于“和谐校园”的营建,忽视了管理制度对教育流程的影响。而在终身教育理念下,高等教育必须将制度建设放到人才培养上,将调动学生学习习惯及教师创新教学体系、模式及方法作为制度构建或挑战的关键要素。

  三、终身教育下传统教育的弊端

  (一)教育时间

  我国传统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基础教育、中等教育及高等教育等教育生态,青年学生在毕业后将难以继续参与各类教育活动,并且学习能力、知识储备能力开始下降,导致青年学生在参与岗位工作后很难真正地参与到正式的教育活动。而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层面上,我国青年学生普遍认为利用高校所学的技能、知识及获取的文凭赚取未来的富足和安定就足够了,进而导致终身教育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而在教育体制上,高等教育机构在学生毕业后,便不再涉及学生的学习活动,也不再考虑学生在社会发展中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导致教育过程呈现出阶段性、间接性问题。

  (二)教育空间

  在广义层面上,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等。其中,学校教育占据着主要位置和地位。简而言之,青年学生的教育活动只局限在校园内部,一切生活、学习活动都围绕学校展开。虽然高等教育机构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师资队伍,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教育成效,然而由于高等教育的空间局限性,导致学生只能在学校中获取相应的理论知识,一旦离开校园,便导致学生难以充分地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推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导致课堂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脱节,难以灵活应用课堂所学的知识。而这种空间局限性,又将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放在适应社会的层面上。

  (三)学习理念

  在传统教育理念下,专业教学所存在功利性、工具性特征日渐凸显,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动机不再是发展自我、建设社会,而是凭借毕业证获取满意而安定的社会岗位。一旦学生真正参与社会活动,从事相应的岗位工作,便很难开展专业学习活动,进而弱化了专业教育的作用和功能。在此背景下,“考试评价”成为代替“能力评价”的关键手段,学生只需要获得相应的考试成绩,便可得到毕业资格,从而造成学生隐性逃课、学习积极性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的出现,严重影响到高校的健康发展。

  (四)教育需求

  虽然我国逐渐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国际话语权,然而通过深入分析马克思理论及我国的基本国情,能够发现我国依旧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部分企业发展程度有限,依旧以重复性、规模性生产为主,没有意识到经济新形势对产业优化、资源配置及科技创新的需求,导致学生在参与社会活动时,无须巩固或内化课堂知识,无须获取深入的专业技能,便可促成企业的经济提升。在这个层面上,将导致终身教育的价值和功能难以得到发挥,无法真正地推动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终身教育下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发展的策略

  (一)构建终身教育培养机制

  终身教育下高等教育不应逡巡在学校教育阶段,应延伸到整个生活阶段、社会发展阶段,使终身教育成为学生丰富知识、满足需求、实现目标的重要抓手。在培养模式构建阶段,高校应将人才培养从学校教育逐渐延伸到职业发展、岗位辅导等层面。首先,高校应利用制度手段,指导学生和教师加强联系,鼓励毕业生向教师询问并探讨岗位工作中所存在的专业问题,使高等教育逐渐渗透到岗位发展中;其次,相关政府部门应改变传统从就业率角度评价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观念,将学生发展情况及岗位晋升情况作为主要评价依据,提升高校参与终身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最后,高校教师应通过指导或帮助毕业生提升专业素养、专业技能的方式,调整当前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模式,增强专业教育的实效性,切实破解教育时间对终身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二)切实加强校企合作力度

  校企合作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类型与重要的培养方式,能够有效破解传统教育弊端,提升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衔接力度,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职业发展需求及专业学习内容。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高等教育所开展的校企合作活动主要局限在实训实习阶段,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校企合作机制。为此,高等教育机构应从社会发展与终身教育的角度出发,营建出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机制:首先,大力推动任务推动和项目推动教学模式的发展,使课堂教育始终围绕“企业发展”展开,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及理想诉求,为学生搭建出理想的实训平台。通常来讲,专业教学拥有较为鲜明的广泛性与宽泛性,学生在职业发展中需要获取新的知识体系,而根据学生的职业取向,确定相应的实训内容,能够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调动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的意识。

  (三)构建终身教育或学习体系

  首先,高校应转变传统教育体系,融入终身教育机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意识。譬如,通过文化活动、主题班会、座谈会的方式,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终身学习的价值和功能,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使其更加关注自我能力的提升和自我价值的挖掘。其次,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作出改革,专业教师应转变传统宣讲式的教学模式,根据现代教育理论和理念,形成并探寻出科学系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知识探索与理论研究的过程中,磨炼自主学习能力。最后,改变评价体系,将能力培养作为学生毕业考核的主要依据,进而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理念。此外,在社会领域,高等教育应将终身教育从高校教育延伸到俱乐部、工会、教会、工作岗位、家族及朋友关系等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中,切实利用现代科技及泛在化教育理论,提升终身教育的培养质量。

  (四)构建泛在化现代教育平台

  在新经济形态下,现代企业逐渐从生产密集型发展为产业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企业,从传统的低端生产发展为高端制造,而在这个过程中,相关政府部门应通过政策手段,促进产业转型,使企业发展成为学生形成职业发展需求的外在动机。为有效提升学生终身教育的质量,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高校必须构建出泛在化教学体系,使“通过任何方式、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媒介学习任何知识”的教育设想,成为可能。首先,构建MOOC课程体系,整合知名院校的课程资源、师资资源,使学生获取免费、开放、精品的课程资源,进而为青年学生的终身学习活动奠定基础;其次,构建基于专业培训的网络课程体系,高校或相关教育机构应根据企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及项目建设目标,制定出具有针对性、权威性、专业性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岗位工作中更好地获取相应的专业知识;最后,帮助教师形成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

  五、结语

  终身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调动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使学生根据自身的理想和信念,架构出全新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自身的全面发展,然而我国高等教育在培养模式的构建上却存在诸多的问题,制约了终身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应从通过构建终身教育培养机制、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构建自主学习体系及泛在化教育平台的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浩楠,于元青.保尔·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对社区教育“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7(4):149-151.

  [2]孙立斌,赵军平.终身教育背景下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16(6):37-40.

  [3]何新哲.职业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审视与实践探索———以宁波TAFE学院“中外合作、中高贯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8(1):77-81.

  [4]李国渝,朱肖川.远程开放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0(5):52-57,80.

  [5]雷丹,曾荣青.终身教育视野下成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2(23):5-7.

  作者:朱家明 代娅丽 魏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aodengjiaoyulw/22466.html


    上一篇:民办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下一篇:高校班主任班级管理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