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国际公关公共支出的用处(2)

发布时间:2015-06-10   |  所属分类:公共关系: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上面主要从经济层面,特别是劳动分工角度论述常备军问题。我们换个角度来思考。意大利政治学家莫斯卡在他的代表作《统治阶级》一书中,设专章论述常备军。现代国家没有必要再维持规模超大的常备军。如果反战的道德观长久发挥作用,加之各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战争得以长期避免,那么,常备军还有存在的价值吗?莫氏以下述两个反问作了肯定回答:失去军队这一载体,军事精神和在军事生活中提纯的爱国热忱如何传递给下一代?常备军消失后,国家内部冲突的终极裁决力量是什么?

  公共教育是公共消费的第三个领域。一般言之,教育因为不能直接带来经济效益而对资本家没有吸引力,关乎民族大计的事业既然无法依靠市场机制赢得投资,政府便该积极行动。

  政府介入教育领域,产生两个问题。政府管理教育应持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教育如此重要,政府是否有权强制国民接受教育,至少接受初等教育?

  企业的投入与产出可用货币来衡量,教育事业则不同。教育事业的产出是无形且长远的,她对国家、民族的功效也许要几十年,甚至数个世纪之后才会明朗。政府每年拨付一定款项支持教育,年终就要计量其产出,用打理企业那种铢黍必较的态度去看待国民教育事业,除了使教育工具化、资源化之外,不会收到任何良好效果。

  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册论述“放任原则的例外情形”一节里,小穆勒提出“政府应强制人们接受初等教育。”教育非生活必需品,在可消费可不消费之间,用穆勒的话来说,“在自发接受与拒绝接受的商品之间。”到底接不接受,该听取“高明者”的建议,政府就应当扮演这一“高明者”的角色。强制教育与个人自决二者之间的兼容性,这里不展开详细讨论,下面考察中国教育界的一个现实问题。在中国教育体制下,一个人小学毕业,升入初、高中,如果不能考入大学或大专,他接受十二年(小学六年,初、高中各三年)教育与仅仅接受六年(小学)教育,二者并无本质差别。从家庭经济和人生风险的角度考虑,后者也许机会成本更小。家长—— 一般是有自决能力的成年人——不让子女继续升入中学,或小学未毕业,便让子女辍学,不完全是非理性行为。相反,强制教育,确切地说,政府劝导家长供养子女至少完成大学教育,常导致下述结果:一家人举债供子弟求学,不幸18岁高考落第,十余年学校生涯养成的文弱体质却不能适应低学历者最易谋取的体力活了。上面稍显极端的论述揭示了一个更一般的问题:对于社会而言理性的行为,于个人是否有利?对于个人而言理性的行为,于社会是否有利?

  财政支持教育与投资产业,性质完全不同;政府应当扮演“高明者”的角色,这些观点应该不会引起多大异议。对于不同类型的教育,政府不应当采取单一的管理模式,这也是现代社会的常识。读书、写字(不是写作)、算术是个人谋生的三项基本技能,由政府支持的初等教育应以教授这三方面技能为主。一个人掌握三者,即使不进一步深造,自立已无困难。富裕家庭的子弟从小可以从家庭藏书中获取知识,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接受父辈及家庭教师的培养,免费公立学校对他们可能并无多大意义。劳工阶层的子弟占学龄儿童的绝大比例,却没有前者的机会,政府应承担这个阶层的教育费用。从财政收入的角度看,这一庞大群体也是政府收入的主要源头。

  一个社会有幸享受高等教育的人少之又少,但以国家公共财政维持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并不是浪费。对于这些组织,要适当管理,使其不阻碍知识增长和教育改革。不过纵观人类教育史,大学却往往是妨碍知识进步的壁垒,先进思想只能在体制之外生长,很久以后,体制才会松开一条缝隙,一点一点接纳原先所拒斥的东西。可以说大学是时代思潮的实验室,各种保守观点、褊狭情绪都能在大学里找到温床。

  政府重视初、中等教育,又不忽视高等教育,这便导致一个困难。财力有限的政府,应把财政资助的重心放在哪一边?在当代中国,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等的落实正实实在在地困扰着国民。

  最后,个人出于私利(如送小孩到工厂当学徒)、兴趣而研究学问,自然无须公众负担学费。一些科目也不宜作为公立学校的必修课,萨伊点出的不适宜作为公费教育的科目是——宗教信仰。此前,英国的配第认为,宗教信仰关乎个人内心和行为之善,因为信仰,产生自律,从而不为恶。借教育来培养导人于善的宗教信仰,有利于社会福利的增进,所以“拯救人的灵魂、启导他们的良知所需要的费用”也属于公共经费。

  公共支出的第四项用途是公共慈善事业。个人危难时是否有权利要求社会或政府救济?任何人面对不可预测的命运,都有可能陷入困境。眼下的富人有一天有可能也需要救济。公共慈善面向全社会,理宜由财政支持。私人出资兴办的慈善事业,可能拟定一些救助条件,如无犯罪记录,无不良嗜好等。政府承担的慈善事业对待求助者就不能设立此类“个性化”标准,这就是所谓的“公共性”;坚持入学机会均等的高等学校也有此“公共性”。公共慈善乃至社会保障实属阶层对立的缓冲机制,失去这一套缓冲,某一阶层的境遇日益恶化,而看不到希望,对立阶层的富足也无法长久保障。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onggongguanxilw/14435.html


上一篇:正规论文发表现代化危机管理制度的建立
下一篇:公共关系期刊之浅议公共产品价格监管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