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关于发展我国工业设计的几点看法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工业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一、引言

工业设计作为一门由生态学、技术学、经济学和人文科学等综合、交融而形成的学科,体现出现代科技与现代艺术的统一,它对于发展工业产品尤其是轻工产品(与人们生活消费密切相关的产品)意义重大。它决定着这些产品是否适应人们应用和审美的时代需求,是否能引导消费新潮流,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一些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工业设计,以求通过科学和艺术的巧妙构思,设计出功能和结构完善,造型、款式和色调精湛,符合\"人机关系学\"、\"宜人学\"等原则的产品,适应广大消费者的心理状态和兴趣爱好,并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我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引进了许多外资和技术,也极力模仿琳琅满目的外来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中国产品的形象,推动着中国工业技术的进步。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我国的工业设计意识还不强,对工业设计了解和认识的人还不多,重视程度还大大的不够。虽说这些年重视了产品和技术的引进,但是满足常年定型生产、缺乏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情况严重存在,这样下去,最终在国际市场产品日新月异的变化中将处于被动和落后地位,将失去竞争优势。现实说明,我国的工业设计水平已滞后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需要呼吁引起工业界和全社会的重视。

工业设计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它的设计目标和任务是系统化的,它的组织和实施是系统化的,它的设计方法和表达方式是系统化的,因此设计的完成必须依靠系统化的组织机构及由多专业、多层次设计人员相互配合而形成的设计集体。应当说,设计师队伍是系统设计的灵魂;企业、设计部门及社会各界开展工业设计活动是其发展的基础:制定和实施有关的政策、法规是其发展的保障;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是其发展的动力。

二、促进工业设计发展的组织措施与政策法规

1.组织措施

为使工业设计能在全国形成气候,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让领导者和企业家在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业设计活动,使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企业管理水平协调并同步,国家必须要设立相应的主管部门,地方和企业必须建立和健全相应的工业设计组织。组织建设是工业设计发展的基础。

从全国范围来说,应集中一定力量,吸收各有关领域的专家、学者、骨干和管理人员组成国家工业设计指导委员会,作为推动全国工业设计的权威性机构和领导核心。从横向来说,应建立各工业行业的分支机构;纵向来说,应在各地逐步建立分支机构,以便确定政策、筹集资金、规划部署工业设计工作。作为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应设置工业设计总设计师室,并使工业设计师与工程师享有同等的地位和责权利,一起参与新产品开发的规划、设计和实施,使工业设计的新思想和创新思维贯穿于新产品开发的调研、设计、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有意识地形成一个设计上的技艺矛盾统一机制,以促进企业产品的不断更新和上档次。

建议国家人事部门从现实考虑,尽快设置工业设计职称系列,作为激励这方面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工业设计人才奇缺,企业中这方面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因此通过各种渠道培养工业设计人才也是一项重要任务,而且有燃眉之感。

2.政策与法规

工业设计与企业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当今世界各国竞争激烈,在诸多工业化国家进入了几乎是以同样的原料生产同一类产品的时代,在技术差异减少的情况下,工业设计便成了其竞争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国际上一些颇具知名度的大公司均视工业设计资料为密级最高的情报,可见其重视之程度。

发展我国的工业设计,要有相应的政策法规的保护。例如我们的工业设计成果,要有\"工业设计法\"及其配套的法规来实施保护,以防止被侵权而遭致的损失。工业设计也是一种知识产权,实施对其保护对维护我们的经济利益是至关重要的。再之,我们要颁布工业设计的质量及检验标准,建立质量的监督及认证体系,实施对优秀产品设计及优秀设计人员的奖励等,这些也都需要法律、法规的保障。然后再配合以现今已实施的\"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专利法\"等有关法规武器,我们的工业设计就能得到保驾护航。所以,当今制订\"工业设计法\"势在必行。

其次,国家应建立对工业设计的激励机制。搞好工业设计要充分调动设计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设计创新,开发出适应消费者和广大群众青睐的优秀产品(这可以通过评选及市场试销来检验)。因此,要大力宣传成功的作品和优秀的设计师,要恰当地拉开优秀产品与普通产品的质量差价,要在大商场设立优秀产品厨窗,要设立优秀产品陈列馆,以起到激励作用。

第三,国家应制订保护民族工业新产品开发的政策。凡能弘扬民族文化及优良传统的产业及其创新产品开发,国家应级予一定的政策优惠,以促进其发展,增强竞争力,而对纯粹仿造泊来品的作法应适当予以政策限制。应鼓励外贸出口企业尽快形成出口产品的民族特色(当然是有创新立意的民族特色产品),以树立\"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对仿冒、来料加工的企业应适度加以限制。应鼓励创新产品的高质量与高附加值,争取出口这类产品,加速我国整个产品的更新换代。在这些方面我们都应制订相关的政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ongyeshejilw/3116.html


上一篇:浅谈钢结构安装施工技术
下一篇:浅谈路基清淤填石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