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我国工业设计的几点看法(2)
第四,我国的工业设计除满足外贸出口外,还要充分估计到国内的市场潜力。我国是一个具有12亿人口的大国,市场潜力巨大,外商来华投资与日俱增,他们就是看中了中国的市场潜力。据国外预测,到2000年中国将有10%的人口达到日本的消费水平。也就是说,定向产品设计只要抓住这10%人口的市场,就相当于开拓了一个日本市场。对于决策者来说,看准自己的市场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用不断创新和独具特色的产品满足国内人民的需求,要不断淘汰过时的产品,这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泊来品充斥我国市场,如果国人只愿用外国货不愿用中国货,那将是中国工业设计者的耻辱,为此,除了国家政策的保护外,工业设计者也要百倍努力,要立足于长远,要从自身实际出发,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设计发展道路。
三、关于工业设计活动的开展
1.舆论导向作用
由于我国刚刚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企业的经营机制还不完善,加之一些企业家和决策者还未认识到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因此依靠舆论的广泛宣传十分重要。我们希望电视台能播放工业设计的专题片,希望报纸刊物能开辟工业设计专栏介绍,希望有关出版社能组织出版有关工业设计的系列科普丛书,通过这些宣传活动,能唤起全民对工业设计重要性的认识。
\"工业设计\"的概念应该说目前在新闻界也还十分陌生,这也不奇怪,这是我国发展滞后的原因所造成的。其实人们应看到,许多产品的创新并非全是技术上的创新,其产品功能的创新,产品艺术造型的创新、装饰及色彩的创新,也在大大地改变着产品的经济价值。而且这种产品附加价值的提高,是在不增加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得到的,这是当代产品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轻工部早在1988年就提出:\"高附加值产品往往不是高在技术上,而是高在艺术上\"。例如当今的彩电,它的高附加值就产生于附加功能的不断完善与优化,产生于功能与外观造型的融合和独具个性。
2.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
一般大型企业及部分中型企业具备组建工业设计队伍的条件,而对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来说,他们往往不具备这种条件,因此只有通过提供社会服务的方形式解决他们的工业设计创新的问题。可根据行业和地区情况,适当布局和设立工业设计研究所或工业设计事务所,但任为企业出谋划策、开发新产品、指导其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的工作。不过要注意工业设计人员的素质挑选及培训工作,绝不可以滥竽充数。
3.管理工作要跟上
如前所述,工业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需要有序而严格的管理。工业设计管理应成为工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予以足够的重视。
工业设计的微观运转在企业内部,它是企业将其发展宗旨、创意、发明转换成商品或劳务的重要手段。因为工业设计和企业生产产品的环境、场所、商标、广告、销售、服务等密切相关,从新产品的初步定向到新产品的最后出台,各个中间环节都涉及到工业设计活动,所以适应其活动特点的管理工作要步步跟上。设计微观管理的总目标就是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作为各部门(各个环节)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将企业的产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统一起来,以创造出富有特色的竞争性产品和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以往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只是互相分割的部门工作,协调性较差。引入工业设计管理机制,有利于新品开发的协调性和系统化,这无疑有利于减少矛盾、提高设计效率,从而开发出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新产品,达到多快好省的目的。管理也是服务,工业设计管理应当为设计工作创造良好的设计环境和工作条件,帮助设计人员解决可能发生的问题,激发他们的设计灵感。促进他们开拓新思路,立意创新。
工业设计的宏观运转,是指从中央到地方、到企业的整个工业设计体系的各个层次中,如何制订规划、如何组织实施、如何及时准确收集市场信息以及如何指导企业进行生产并把风险减到最小程度的重要方面。这一宏观运转涉及理论体系和教育体系的形成,行业间供求关系的确立,企业相互间责任、义务和权力、利益的分配等。如何协调处理好这些方面的关系,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针对国情和民情搞好工业设计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也是国家制订有关政策时应参考的重要依据。
四、教育体系与理论体系建设
1.教育体系
较早地把工业设计引入我国的正是教育界。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工业设计作为高校的专业(或课程),已在全国几十所高校开设,它们正在为国家培养这方面奇缺的人才。但是,现也存在着培养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必要分工布局以及师资力量分散的问题。针对此情况,国家教委应根据今后人才供求关系,会同有关部委在协商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之逐步趋于合理。并注意对较高层次的工业设计硕士生、博士生的培养。
另外,也应在职业高中、中专及成人教育等领域开设工业设计专业,以形成人才培养的层次化,满足不同的社会需求。抓紧成人教育是当务之急,可以通过短训班、进修班培训一批有工程设计、企业管理或美术工作基础的人员(如果他们本人也爱好的话)从事工业设计,以急人才之缺。
2.理论体系
工业设计是当代科技与美学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论的研究和探讨应作为其先导。在这方面,我们既要勇于吸收国外有益的理论成果,又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理论方法及价值取向,使它们恰当地融合,并力求有我们的创新。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ongyeshejilw/311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