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论文发表价格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平等追求(2)
在新的生产关系的推动下,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大力发展生产力。列宁说:“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以后,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需要就是增加产品数量,大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从列宁开始的最能代表现实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是工业化运动。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唯一的物质基础就是同时也能改造农业的机器大工业。列宁还把国家工业化的任务具体为一个具有先进水平的电气化计划,并把电气化与新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斯大林于加速苏联工业化进程,形成了苏联工业化模式。这些都表明社会主义实践者认为落后国家可以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再运用先进的社会制度即生产关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等待发达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最后和它们一道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理想社会。他们都不是等到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才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事实上,在现实社会主义者那里,生产力发展已经成为一种预期的结果,而不完全是现实社会主义已有的前提。
二、落后国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追求社会平等的实践
社会主义运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吸引千百万人为之奋斗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是手段,建立平等的社会关.系才是目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现实社会主二义国家急于向共产主义的过渡。
(一)从列宁的“按劳分配”到斯大林的“各尽所”能按劳分配”。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的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根本特征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也就是;说,在未来的理想社会,人类因在物质财富充分涌:流、每个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实行按需分配而将实现真正的平等。这个根本特征被列宁及其!后继者充分理解,“按需分配”原则成为共产主义理:想的一面旗帜。
现实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这个分配原则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终究这个分配原则不同于马克思的“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后继者时时想突破它,在实践中总想尽快跨人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真正建立马克思恩格斯所期冀的平等的理想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列宁认为按劳分配包括两点含义:(1)不劳动者不得食; (2)多劳多得。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认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因为“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所以在这个阶段的分配原则是“他从社会领得一张凭证,证明他提供了多少劳动(扣除他为公共基金而进行的劳动),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存中领得一份耗费同等劳动量的消费资料”。列宁在《国家与革命》1917)中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想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认为未来理想社会的分配方式是由“按劳分配”向“按需分配”发展的。他说:“马克思通过驳斥拉萨尔泛谈一般‘平等’和‘公平’的含糊不清的小资产阶级言论,指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进程,说明了这个社会最初只能消灭私人占有生产资料这一‘不公平’现象,却不能立即消灭另一不公平现象:‘按劳动’(而不是按需要)分配消费品。”列宁这里不但把等劳等酬概括为“按劳分配”,他还明确表示赞同马克思的主张,他也认为“按劳分配”继续通行着“资产阶级权利”。他说:“在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通常成为社会主义),‘资产阶级权利’没有完全取消,而只是部分地取消,‘··…但是它在它的另一部分却依然存在,依然是社会各个成员间分配产品和分配劳动的调节者(决定者)。‘不劳动者不得食’这个社会主义原则已经实现了;‘对等量劳动给予等量产品’这个社会主义原则也已经实现了。但是,这还不是共产主义,还没有消除对不同等的人的不等量(事实上是不等量的)劳动给予等量产品的‘资产阶级权利’。”也就是说,按劳分配原则还没有实现人类真正平等。列宁和马克思一样,认为人类真正的平等是:“从形式上的平等进到事实上的平等,即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从1918年下半年到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俄国走了一段向共产主义“直接过渡”的道路,其中战争和经济的极端困难是促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得以实行的客观原因。列宁认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既是保证战争胜利的需要,又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捷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包括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加速工业的国有化和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1919年3月16日人民委员会通过法令规定全国城乡的合作社一律改组为统一的分配机关—消费公社,全体城乡居民都必须加人消费公社,实行产品和日用必需品的国家统一分配制。国内战争结束后,曾一度实行了免费向居民发放食品和日用品,免收居民的房租、水电、煤气、暖气等的费用。由于经济实物化,国家财政、信贷和货币的作用被严重削弱,货币的职能几乎失去意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guojizhengzhilw/836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