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期刊论文浅析我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现状(2)

发布时间:2015-04-13   |  所属分类:化工: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二)国外竞争对手的策略使我国企业始终处于产品链相对低端的不利地位

  为打压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国外竞争者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在我国企业没有通过自我研发获得技术突破之前,国外竞争对手通过垄断中国市场获得高额利润,或者限制对中国的出口。一旦我国企业通过研发在某些方面获得实质性技术突破,国外竞争对手又会马上将垄断已被打破的、比较低端的技术和设备申请给我国企业,获得技术转移利润,同时把重点转向较高端的产品。我国企业在引进了国外技术设备后,无论是在产能和成本上,还是在产品质量上,与国外竞争对手仍然有着较大差距。此时,国外竞争对手在中国市场大幅度降低价格倾销,挤压这些新引进设备的公司的生存空间,使之难以积累起自我研发能力,无法通过技术进步取得产品升级,而国外竞争对手得以保持在较高端产品上的领先地位,继续获取高额利润。虽然中国也尝试采取积极的反倾销措施来应对国外竞争对手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打压,给我国企业赢得宝贵的喘息时间,并且在有机硅、双酚A等很多行业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但目前国外竞争对手已经采取一系列措施有效地规避中国的反倾销措施。

  (三)产业组织落后导致产品间的匹配能力较弱

  化工新材料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产品链较长,产品链越向下游延伸越宽广,不同产品之间的依赖程度较高,虽然上下游产品的生产能够分割,但产品之间相互匹配才能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上游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越高,下游产品的链条就越长,品种就越丰富,所适应的市场面就越宽广。同时,企业在制定产品价格的时候,并不是以单个产品利润最大化为原则,而是以整个产品链利润最大化为原则,通过价格转移,在产品链上上下游产品之间形成相互补贴和同一技术层面产品之间形成交叉补贴来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然而,我国化工新材料企业的产业组织落后,产品间相互匹配能力较弱。我国化工新材料企业规模普遍过小,无法在企业内部形成充分利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产品匹配和营销网络,因而造成合理产品链的中断。企业之间也由于规模太小、各自为战,无法在产业之间形成良好的配套关系和技术转移路径,在产品之间难以形成合理的上下游匹配关系。从企业布局来看,我国化工新材料企业的布局还是较为分散,许多企业既没有靠近原材料供应地,也没有靠近市场。落后的产业组织既增加了交易成本和运输成本,又无法从整条价值链的角度统筹定价,降低了产品的综合利用程度,还难以通过企业间的联盟实现技术转移和面向中高端市场的技术突破。

  (四)管理的漏洞导致行业竞争秩序混乱

  目前,国家在对化工新材料的行业管理上还存在漏洞。许多地方政府为获得更多的就业和财政收入,放松对企业的环保节能要求。造成一些规模相对较小的民营企业将企业放到偏远地区,然后大幅度减少对环保节能的投入。相比之下,国有企业或者非国有上市公司等规范运行的大企业就遵规守法,在环保节能方面的投入大大高于那些减少环保节能投入的民营企业。其结果是,那些减少环保节能投入或根本不投入的民营企业的产品成本降低,市场竞争力增强,如不加以治理,长期有可能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五)机制的僵化导致国有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化工新材料企业中,骨干队伍是属于第二梯队的国有企业。国有企业改革已经取得很大成绩,但国有企业在机制上的天然缺陷一时难以弥补,集中体现在对人才的激励问题上,一个普通技术骨干在从国有企业跳槽到民营企业后,工资水平能够增长10倍以上。民营企业进入化工新材料领域,可以采取各种潜规则从国有企业获得

  研发成果,甚至是成套技术和项目方案。

  三、中国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研发模式,提高企业技术水平

  一是由过去的单个工厂分散研发转变为集团总部的集中研发。如果在集团内部进行资源整合,建立起多层次的研发体系,对那些能够促进集团发展的关键性技术进行集中攻关,能够大大提高研发效率。二是整合全社会资源,加强产学研合作。需要强调的是,在产学研合作中,要真正做到以企业为主体,真正围绕企业提出的市场需求进行研发活动,并且要以市场效果来评价研发成果。

  (二)加强行业管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由于各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为有针对性的发展某些地区,国家可以在环保节能标准上采用不同的区域政策。但不同地区的节能环保标准必须是公平、透明的。无论是对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都要公平对待,并且要增加执法力度,杜绝逃避监管的现象发生。另外,在行业管理方面国家还应当注重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

  (三)坚持开放发展,鼓励企业走国际化道路

  一方面,我们要允许国外先进企业“走进来”。国外先进企业为保护自身的技术垄断地位会努力对中国企业进行技术封锁,同时,为在中国市场寻求更大利润,又积极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鼓励中国企业与国外企业之间的合作,并在合作中尽可能扩大外方的技术溢出效应。另一方面,要鼓励中国企业“走出去”。充分利用全世界的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人才资源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huagonglw/13959.html


上一篇:西部煤化工之国内煤化工产业的未来发展
下一篇:分析炼油化工装置仿真培训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