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地质雷达在岩土层勘察探测中的应用(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2)探测深度与时窗长度

对地质雷达勘探而言,如何选取合适的探测深度是极为重要的,若深度过小,则会丢失重要的探测数据,而深度过大,则会严重影响并降低勘探的垂向分辨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常以探测深度设定为探测目标深度的1.5倍,采样时窗长度(Range/ns)的选取则要综合考虑探测深度和介电常数的实际情况,见式(4)。例如对于地层岩性为砂层时,介电常数为5,探测深度为20m时,时窗长度应选为300ns。

Range= 2H(ε)1/2/0.3= 6.6 H(ε)1/2(4)

3)采样率

采样率由Nyquist 采样定律控制,即采样率至少应达到记录到的反射波最高频率的2 倍。若天线中心频率为f (MHz) , 则采样率Δt (ns) 为1 000/ 6f 。

4)采样点数

对于SIR型雷达,可供选用的采样点数包括128、256、512、1024、2048,以较高的垂向分辨率为标准,可以在情况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选取较大的采样点,具体来看,采样点数Samples要满足式(5)的要求,

Samples≧10-8*Range*f(5)

其中,f为天线频率、Range为时窗长度。满足该关系可以保证在使用的频率下一个波形有10个采样点。对于40MHZ天线,500ns采样长度,采样点数应大于500,我们取1024。

3 雷达数据处理

由于地下介质相当于一个复杂的滤波器,介质对波的不同程度的吸收以及介质的不均匀性质,使得脉冲到达接收天线时,波幅减小,波形发生变化,电磁波干扰收到随机干扰,必须对信号进行处理,改善资料的信噪比,并使反射信号归位。

1)应用带通滤波和背景去除技术,消除随机噪声压制干扰,提高有效反射波信噪比;

2)采用自动时变增益和均方根能量增益技术补偿介质吸收,以提高深层反射信号能量;

3)通过剖面上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拟合,并结合钻孔分层资料,反演出该地区的电磁波传播速度,并以此速度进行反射波时-深转换,得到深度雷达反射剖面。

4)电磁波在异常区或起伏界面上产生强绕射波,影响分层解释和判断,时间偏移处理使界面反射信号归位,获得高质量的地质雷达图像。

图1 原始雷达剖面(上)处理后剖面(下)

上图是经过上述处理步骤得到的地质雷达剖面对比,通过剖面上绕射波的时距曲线拟合,并结合钻孔分层资料,得到电磁波传播速度大约为0.16m/ns,并对反射波偏移处理,得到反射信号归位后的雷达剖面。

4 数据解释与结论

根据反射波组的波形与强度特征,通过同相轴的对比追踪,并结合钻孔资料确定反射波组的地质分层含义,构筑地质地球物理解释剖面。并依据剖面的解释,获得各条测线的表层结构地质断面分层解释最终成果图。

该工程区的几个钻孔资料显示浅层分别为填土、粉质粘土和细砂及砂层。把测线经过的钻孔和剖面对比,可以看到钻孔分层和反射波在深度上基本吻合。从整个区域五条剖面上可见有几组贯穿剖面的反射同相轴,在全区基本相似。但反射剖面上的各界面反射波形在空间分别上也有一些差异。

(1)因采用的40MHZ雷达天线,频率较低,受直达波影响,来自浅层2m以内填土和粘土界面上的反射不能分辨。

(2)粘土和细沙电性差异较大,地层界面上就存在明显的反射波特征,该3米左右界面上的反射波同相轴平直而稳定。

(3) 大约在7米附近有一个很强的反射同相轴,在未偏移的剖面上存在绕射波,说明该界面起伏,且横向变化较大。推断可能为砂层上下潜水面的影响。

(4)在深度17米和22米附件有一个较弱的反射波同相轴,而且在横向上连续性较差,可能是砂岩层内沉积物差异而导致电性变化。

5 结语

地质雷达是一种非破坏性的原位探测技术,现场直接提供实时剖面记录,图像清晰直观,工作效率高,重复性好。地质雷达技术可以区分浅层不同介质的界面,指出其精确深度和介质性质,探测结果反映的是连续的地下剖面的图像。同时能够呈现介质的横向变化特征,为基建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提供详细的岩土层空间变化信息。

参考文献

[1] 李大兴. 探地雷达方法原理与应用[M] . 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12~25.

[2] 吴志刚. 探地雷达在城市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的应用[J] . 岩土工程师,2000 ,12 (2) :53 - 55.

[3] 徐占锋. 地质雷达技术及其在工程勘探中的应用[J] . 物探装备,1999 ,9 (4) :38 - 41.

[4] Haeni , F P. Use of ground2penet rating radar and continuous seismic-reflection profiling on surface2water bodies in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studies [J] .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Geophysics, 1996 , 1 : 27 - 35.

建筑设计论文发表http://www.uuqikan.com/jzsjlw/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5464.html


上一篇: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质量检查要点分析
下一篇:关于高速公路施工的若干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