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浅析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2、生态环境保护 。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 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 应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四、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

1、推行绿色建筑是生态环境的需要,我们知道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如果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则会反作用于人类的生活,所以,针对绿色建筑和生态环境,中央提出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地、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绿色建筑的误区

(1)绿色建筑不仅局限于新建筑。 提倡绿色建筑并不是只建设新建筑物的时候我们所采用的模式,它还涵盖了对于老建筑和已有建筑的绿色改造,使原本的建筑通过相应的节能环保措施达到绿色建筑的相关指标,从而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就日常生活中的水、 电 、气等与人民大众息息相关的生活要素说起。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供水、 供电已实现了插卡制度,用户购买水卡电卡,插卡取用能源,杜绝了换表偷水、 偷电的行为,加强了人们节约的意识 。污水收取治理费用,符合国家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也让百姓有了环保的观念。 对此,我们对于供暖的计量改造也有了新的想法。 以往的集体供热使得许多家庭在冬天里开窗过冬,这无疑是对能源的一种浪费 。实行单户改造,一户一表,在上班和出差时可以停止室内供暖,即经济又节约能源,符合生态环保的概念 就我国目前的形式来看,当今任务之一是北方的供热体质改革将要全面启动,对于新推行供热地区和供热城市,应采用新的供热体质;二是就我国耕地保护行事严峻的国情,率先在沿海地区推行紧凑型的城镇 、小区和建筑规划设计模式;三是因地制宜,加强本土的建筑绿色改造。

(2)绿色并不等于高价和高成本。 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近几年里才逐步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绿色建筑和生态环保在近几年里才逐步的被人民大众所了解和认识,所以很多人误以为绿色就代表着先进的技术和前沿的科技,由此将绿色与高价和高成本无形中画上了等号。 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 我们所倡导的绿色建筑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高价位和高成本 。对于承建单位和开发单位来说,其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地降低建筑的成本,那么如若将眼光放的长远些,从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角度去计算整体成本,那么采纳和利用低能耗的环保建材是极为划算的 。为了眼前的利益,在建筑的修建初始,采用成本低廉,但质量牵强、 能耗大的材料,其结果是往往在使用过程中,能耗量大,维修费用高,总体的消耗远远大于低能耗环保类建材的使用效果。 所以,着眼于未来,采用低能耗的环保材料,提倡和全面发展绿色建筑势在必行。

(3)建筑节能不只是政府的职责。 生态环境与每个人息息相关,推行绿色建筑不仅是政府的一项政治措施,更是人民福利的工程。 因此,要让老百姓知道什么是绿色建筑,不是有鲜花绿草、 喷泉水池 。绿化得好的楼盘就是\" 绿色建筑\"。 如果老百姓都能关注到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都注意到房屋的能耗、 材料 、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二氧化碳气体的减排,那么大家的共识就会形成绿色建筑的市场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才能在全社会广泛地推广应用。

如今,绿色建筑体系已经广泛地渗透到建筑设计中的许多方面,建筑师将在现代社会中创造一种\"回归自然\"的建筑形式,遵循建筑于自然生态环境相协调,设计出于自然、人、社会融为一体的人类生活空间。

参考文献:

[1] 王红兵,黄正东. 住宅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 [J]. 河南建材 , 2010,(05) .

[2] 林教龙. 低碳时代的绿色建筑 [J]. 家具与室内装饰 , 2010,(06) .

[3] 魏润卿. 论低碳经济与低碳地产、绿色建筑 [J]. 科技管理研究 , 2010,(22) .

[4] 曾光. 浅谈绿色建筑与我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 2009,(13) .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5837.html


上一篇:探讨结构设计施工质量与控制
下一篇: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高校校园建设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