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桥梁大体积承台施工技术研究(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建筑设计: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a、混凝土的每层浇注厚度为0.3米,并且混凝土浇注成斜面状,高差不大于0.3米,使用插入式振捣器振实混凝土,要求做到每一振点都使混凝土表面呈现浮浆和不再沉落为止。

  b、分层连续浇注其间隔时间应尽量缩短,必须在前层混凝土初凝之前,将其次层混凝土浇注完毕,在浇注下一层时,应在前面一层浇注面附近用振捣器在钢模外进行少许点振。

  c、混凝土在振捣过后出现的浮浆应排除,在浮浆排除后,还会出现较厚的水泥浆,在初凝前按标高用长刮尺刮平,用滚筒来回碾压,再用木擦板打磨压实,等到混凝土收水后接近终凝时,再用木擦板打磨一遍,进行二次抹面,使收水裂缝闭合。

  2、养护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方法以保温、保湿为主,一般可采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后再覆盖棉毡的养护方法。保温层的厚度以及保温时间根据热工计算以及现场测温记录确定。

  3、拆模

  混凝土强度达到2.5Mpa以上,且其表面及棱角不因拆模而受损时,方可拆模。当养护完毕后的环境温度仍在0℃以下时,待混凝土冷却至5℃以下且混凝土与环境之间的温差不大于15℃后,进行模板拆除。

  四、大体积混凝土测温

  桥墩承台平面尺寸为8.5×17.7米,高3.15m,属于大体积混凝土施工,因此施工时主要针对降低和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水化热进行。

  为对后续承台混凝土的施工提供有效的指导数据,在先期的14#左幅承台施工时,在混凝土内部预埋温度传感器,以加强对承台混凝土内部温度场的分布和内外温度差的监控。

  根据承台混凝土立方体双对称的特点,决定测点布置在承台1/4范围内。承台的测温点共分3层布置,每层5个测点,具体位置详见\"承台测温点布置图\"。测温点传感线缆在混凝土浇筑前须准确定位。

  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升温和峰值持续阶段,即开始的3~4天,每隔2小时测温1次;待升温趋于平稳后的降温阶段,每4小时测温1次。

  通过对14#左幅承台的温度监控,现场采集大量数据,绘出混凝土水化热温度场分布图和混凝土各测点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温度变化曲线,总结出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的基本规律,为后续的桥墩承台施工提供技术经验。

  

  

  

  

  

  五、结束语

  通过对本工程大体积承台施工方案的深入研究和总结,可以为同类桥梁承台的施工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

  六、附图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手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第四版)

  [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F50-2011).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

  [3]《城市桥梁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2-200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3月第一版)

  [4]江正荣编著.《建筑施工计算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年7月第二版)

  [5]《建筑施工模板安全技术规范》(JGJ162-2008).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2月第一版)

  [6]《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7]《钢筋机械连接技术规程》(JGJ107-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5月第一版)

  [8]《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18-2003).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9]《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6318.html


上一篇: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浅谈
下一篇:建筑给排水设计施工中的一些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