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师论文发表浅论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应用(2)
三、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色彩符号
现代建筑色彩符号是构成建筑消费群视觉认知符号系统的必要元素。
设计师通过建筑的整体配色方案向人们传达视觉信息,人们在接收这些色彩符号信息过程中,除了满足基本的实用功能之外,更是一种消费文化的过程,也就是享受现代建筑色彩视觉文化符号带来的审美享受。因此设计师在配制现代建筑色彩符号方案中,融入中国传统色彩符号元素,这势必给人们带来美好的视觉大餐。中国人对红色特别喜好,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这种热烈、喜庆、吉祥、浪漫、温暖、兴奋的色彩,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色,因而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色彩之一。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大红色的整体外观,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奉献给159年世博会历史的“中国红”,这“中国红”是从中国古建筑营造法则中,特别是故宫的红色中提取采集而来的。
(二)材质符号
建筑材质符号就是指建筑的表面特征,也就是人的感觉系统因生理刺激对建筑表面质感所做出的反映或由人的知觉系统从表面特征得出的信息,是人对材质的生理和心理感受。因此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需要利用材质的肌理效果来向使用者传达建筑语义,增强现代建筑的审美功能。北京大学图书馆采用了传统的建筑材质符号,青砖灰瓦,整体结构采用中国传统的斗拱飞檐,把传统建筑中的材质符号元素与现代建筑设计相结合,集中体现了传统建筑的材质符号美。
四、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精华有糟粕,是继承还是批判的继承,这是对中国文化是否正确审视的科学态度。在中国万科·第五园设计中建筑师把握了中式文化的精髓,利用科技手段来实现中国文化的复兴。建筑师通过墙、院、素、冷、幽、村等中国传统建筑象素的处理,把中国建筑传统艺术挥发得淋漓尽致。在设计“Townhouse”联排住宅的时候,建筑师采用众多的内院,以及通过组合形成的“六合院”和“四合院”,情景花园的“立体”小院(院落+露台),多层及小高层公寓部分的围合所形成的“院”,种种院落形式的采用,着力体现出中国传统建筑当中那种“内向”型的空间,使人们依稀可以感觉到江南住宅“四水归堂”的性格。而岭南炎热的气候,促使着建筑师追求通风处理细节即“冷”效果的完美性。万科·第五园吸收了富有广东地区特色的竹筒屋和冷巷的传统做法,通过小院、廊架、挑檐、高墙、花窗、孔洞以及缝隙,使房屋在梳理阳光的同时呼吸微风,让居住者时刻能享受到一片荫凉。而长短高低虚实不一的墙体的不同组合,“舍艳求素”,追求朴素、简洁的建筑外观效果,曲径通幽的植竹丛、竹林、芭蕉点缀的深邃、幽远的环境,皆细微处见精神,表达出中国人人性上的内敛含蓄的品格取向。建筑师突出中式民居的庭、院、门的塑造,把中国传统民居的建筑符号,如安徽马头墙、北京四合院的垂花门、云南的“一颗印”、广东的“镬斗屋”、江南的“四水归堂”天井院等等,进行重新组合和构置,通过寻找空间的对比和共性,在碰撞中寻求一种共鸣,寻求一种打破时间、空间维度限制的全新建筑环境。将中国传统符号和现代材料有机的结合在了一起,同时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观。
结束语
中国传统文化符号是一种柔性的、灵活掌握的理念形式。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层面上,更要把握内涵意义,摒弃传统文化中腐朽的、封建的元素而不断的创新。只有这样,建筑符号语言才能在不断再生中使文脉得以延续。
参考文献:
[1]侯斌,传统文化符号与建筑设计浅析[J].中国建材科技,2009(2).
[2]张葛,我国传统建筑亮化设计中的文化意蕴[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3]詹晓燕,陈宏毅.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工程设计的影响[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2).
[4]王先祥.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J].艺术探索,2008(01).
[5]陈从周.说园[M].上海: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6]余菲菲.当代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2009(10).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nzhushejilw/755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