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道路施工论文发表刍议城市道路交叉口相关设计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交通运输: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 要:城市道路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道路上各类交通汇合、转换、通过的地点,是管理、组织道路各类交通的控制点。在整个道路系统中,交叉口成为通行能力与交通安全上的卡口。正确合理地设计交叉口,对保证交通安全和提升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改善居民的出行质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就平面交叉口设计谈一些体会。

  关键词: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核心期刊投稿网

  1.城市道路交叉口的一般设计方法

  1.1交叉口的选择。交叉口位置的选择是确定一个理想和最佳交叉门的首要条件。交叉n的位置一般根据交叉道路的等级、计算行车速度、转向车流的分布和交通量、自然条件和地形条件等凶素选定,重点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平面线型。平面线型的选择对交叉口有较大的影响。一般选择在既有路为直线段的位置上最为合适,这对行车安全,减少交叉长度和占地均是较优的。 (2)地形条件。衔接点应尽量选择地形平坦、视线开阔的地方,避免 挖方地段与既有路相接。 (3)竖向条件。交叉口应尽量选择在水平坡段上,如条件限制,亦应设平缓坡段上。

  1.2衔接方式的确定。一般在交叉口的竖向布置上要符合行车舒适、排水通畅及视线开阔的要求,要使相交道路在交叉口内有一个平顺的共同面,使路面的水能及时的排泄。但是在与既有道路衔接的交叉口,尤其当既有路的等级较高,行车量较大时,则不能干扰既有路,新建路必须服从于既有路。 (1)顺坡衔接法。顺坡衔接足使新建路与即有路的路面边缘衔接,在衔接点新建路的横断面与既有路路面边缘的纵剖面完全吻合,并沿着衔接方向的既有路路拱横坡顺一段坡。这种衔接方式的主要优点是:在不破坏原有路面及不影响其行车的情况下,使行车平顺、舒适。在挖方地段衔接的交叉口和对高程损失控制要求严格的情况,应避免使用这种法,因为它可能会给路基排水和线路拉坡造成困难。(2)变坡衔接法。这种方法的衔接点位置及衔接断面与顺坡法完全相同,不同的是衔接点后的线路纵坡不采用接既有路的路面横坡进行顺坡,而是以衔接点为变坡点,采用平坡或较缓的上坡为衔接纵坡。这种方法基本可以弥补顺坡法的不足,适合用在挖方地段路基排水困难和高程损失受限制的衔接条件。它的不足,就是衔接点出现坡度变化,使交叉口内不能有一个平顺的共同面,路面排水局部存在滞流,对行车的舒适性亦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到这些不足。

  1.3连接纵坡。对衔接点后的连接纵坡的确定,是设计中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纵坡长度的确定对行车有较大的影响,频繁的纵坡变化,旅客会感到颠簸,驾驶换档频繁,汽车悬挂受冲击频繁,油料和机械系统均有较大的损耗。其问题就在于坡长太短,而不能容纳较长缓的竖曲线。从此意义上讲,坡段设计以缓而长为最好。但由于地形,高程等条件限制,衔接点处的坡段不但难以做到缓而长,而且为了克服不利条件,希望能尽快变坡,坡段做得越短越好。

  2.道路平面交叉口相关设计分析

  2.1交叉口渠化设计。(1)交叉口渠化设计基本原则。①分离原则:渠化设计应尽可能减少不同交通流之间的干扰,通过交通标志标线引导交通参与者按照车道分离、机非分离、人车分离的通行方式,促使各行其道。②疏导原则:明确不同交通流的行驶轨迹,通过单向交通、变向交通、专用道、禁止左转等措施疏导交通流。(2)交叉口渠化设计要点。①进口道适当拓宽,与路段通行能力相匹配。理论上讲,两条等级相同道路相交,车辆通过交叉口的有效时间一般仅相当于路段通行时间的一半左右,交叉口进口道的通行能力仅为路段的一半。②停车视距、路缘石半径、车道宽度满足要求。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规划红线应做成圆曲线或切角斜线,并须满足视距三角形要求。视距三角形范围内,不得有任何高出道路平面标高1.2m的视线障碍物。平面交叉口转角处路缘石转弯半径应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的行驶要求,过宽会导致车辆通过交叉口时车速过快,安全隐患较大;而过窄则会使车辆通过交叉口不顺畅,影响到车道的通行能力。③利用渠化岛保持交通流顺畅,减少交通隐患。交通流顺畅与否,既影响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又影响交叉口的行车安全。通过增设导流岛,配合导流线和相应的标志标线,明确各股交通流运行轨迹;上流直行进口道与下流出口道对齐,明确转弯车流路径,特别是右转车流,面积过大处增设三角形渠化岛。④重视交叉口景观,合理设置交叉口绿化,功能与景观并重。交叉口是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节点,因此从美学上对交叉口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合理的交通设计、增强交通流的连续性,以及使较少机动车在交叉口延误外,道路绿化、线形等景观设计也是交叉口设计的重要部分。另外道路绿化能够起到交通管制和诱导交通的作用。

  2.2交叉口竖向设计。交叉口竖向设计的目的,是要统一解决相交道路之间以及交叉口和周围建筑物之间在立面位置上的行车、排水和建筑艺术三方面的要求。(1)交叉口竖向设计基本原则。①主、次道路相交,主要道路的纵横坡度一般均保持不变(非机动车道纵坡、横坡可变),次要道路的纵横坡度可适当改变。②同级道路相交,纵坡一般不变,横坡可变。③路口设计纵坡不宜太大,一般不大于2%,困难情况下,不大于3%。④ 交叉口竖向设计标高应与四周建筑物地表标高相协调。⑤为了保证交叉口排水流畅,设计时至少应有一条道路的纵坡背向交叉口以外。⑥合理确定变坡点和布置雨水口。(2)交叉口竖向设计要点。①方格网法:在交叉口范围内,以相交道路的中心线为坐标基线打出5m×5m或10m×10m的方格网,测出各方格点的地面标高,计算确定设计标高和挖、填施工高度的方法即为方格网法。方格网法便于施工放样,通常适用于道路正交或接近于正交的简单交叉口设计。②设计等高线法:设计等高线法是在交叉口设计范围内,选定路脊线和划分标高计算线网,算出路脊线和标高计算线网上各点的设计标高,最后勾划出设计等高线并计算出各点填、挖施工高度的方法。设计等高线法与方格网法相比,能更清晰地反映交叉口的实际地形和竖向设计形状;但存在着设计等高线上各点位置不易放样的缺点。该法普遍用于一般道路的交叉口设计。③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是前两种方法的结合,集两者之长处。它先采用设计等高线法设计计算,再进一步利用内插法算出方格网各角点的设计标高,标出各相应点的地面标高与施工填、挖高度。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适用于大型、复杂的道路交叉口竖向设计。从以上设计方法比较中可以看出,方格网法多用于刚性路面的简单交叉口设计;设计等高线方法常用来解决柔性路面的交叉口设计;方格网设计等高线法集两者之优点,适用范围最广,既可解决柔性路面设计问题,又可解决刚性路面设计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3839.html


上一篇:地铁线网控制中心基坑支护结构设计论文发表
下一篇:道路工程评职论文浅析影响市政道路设计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