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高校图书馆学术期刊出版活动

发布时间:2020-04-20   |  所属分类:新闻: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论文主要介绍的是高校图书馆学术期刊出版活动的内容,本文作者就是通过对高校图书馆的内容做出详细的阐述与介绍,特推荐这篇优秀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高校图书馆学术期刊出版活动

  关键词:图书馆;期刊

  1缘起与综述

  据赵长林研究[1],民国期间,全国共创办过图书馆期刊130余种,江苏地区(含1927年前属于江苏省的上海地区)共有28种,数量最多,占全国总数的21%。出版者有中央图书馆、省市县级的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政府部门图书馆等。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研究进入“跨世纪的第三次高潮”[2],出版活动也随之复兴。1980年初,《江苏图书馆工作》(《新世纪图书馆》的前身)创刊,这是建国后江苏省创办的第一份图书馆学术期刊。1982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简称江苏省高校图工委)成立,各个地市也先后成立了分支组织。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江苏省高等学校的数量、高校图书馆队伍人员数量迅速增长。在“跨世纪的第三次高潮”中,江苏省图书馆界、高校图书馆界实现多项第一的历史性突破。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开始尝试创办学术出版物,搭建自己的学术平台,展示研究成果,交流学术。李万健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图书馆学术期刊的发展,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末的低谷、80年代中期的大发展和90年代初的过量发展阶段[3]。现存的图书情报学术刊物,50%以上创刊于“大发展阶段”,包括现存8种省级高校图工委会刊。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也参与其中,尝试创办学术刊物,前后延续近20年,形成了有特色的学术群落。从图书馆事业史的视角来看,这段历史应该得到重视,有必要客观记录和梳理相关史料,传诸后世。

  240年来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活动的变迁

  2.1《煤炭高校图书馆工作通讯》《煤图学刊》(1985—1997)

  《煤炭高校图书馆工作通讯》是《煤图学刊》的前身,是由原煤炭工业部所属“全国煤炭院校图书馆协会”(简称煤图协)主办、中国矿业学院①承办的期刊。1984年10月,全国煤炭院校图书馆工作会议暨煤图协成立大会在中国矿业学院图书馆召开,会议决议创办煤图协的会刊。1985年6月,煤图协会刊《煤炭高校图书馆工作通讯》(油印本)创刊,不定期出版,由煤图协主任单位———中国矿业学院图书馆承办,张占荣馆长任主编[4]。该刊的办刊经费由煤图协会员单位集资[5],共存续5年,至1988年底共出版17期。1989年,《煤炭高校图书馆工作通讯》更名为《煤图学刊》,改为铅印本,季刊[6]。同年3月,《煤图学刊》第1期(总第18期)出版,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教育局领导鲍恩荣、辛镜敏为《煤图学刊》题词:“愿《煤图学刊》能够独具特色,成为煤炭高校图书馆工作者的知音,为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7]。刊物仍由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承办,1992年7月,刊物获江苏省出版局颁发的准印证(JSXK13-048)[8],同年获徐州市社科期刊三等奖[9]。1997年12月停刊,共出版28期。自1985年《煤炭高校图书馆工作通讯》创刊,至《煤图学刊》停刊,历时12年,累计出版45期,两刊总发文量640余篇,是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刊物。目前,在读秀期刊频道、上海图书馆的《全国报刊索引》中有两种刊物部分刊期的目次收藏。纸本期刊在中国矿业大学、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的图书馆有收藏,其中,中国矿业大学图书馆收藏有两刊自创刊以来历年的合订本。《煤图学刊》的宗旨是为行业服务,所以文章作者的来源和发行对象都是国内煤炭系统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煤图学刊》也记载同时期江苏省高校图工委和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业务与学术活动。

  2.2《连续出版物管理与研究译丛》《期刊管理与研究》(1990—1998)

  1989年,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简称期刊研究会)成立[10],期刊研究会是由教育部批准、在全国高校图工委指导下的行业组织,秘书处设在南京大学图书馆。1990年5月,期刊研究会主办《连续出版物管理与研究译丛》(简称《译丛》),这是中国第一种期刊专业的翻译期刊[11]。刊物由南京大学图书馆承办,马先阵(时任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任主编,叶继元(时任南京大学图书馆期刊部主任)任(常务)副主编,半年刊,内部发行。《译丛》设有概论与综述、选择与收集、利用与开发、编目与标引、新技术应用、动态信息等专栏,译介国外期刊研究、服务、管理新技术、利用与开发以及教育方面的最新动态。1992年9月,《译丛》更名为《期刊管理与研究》,依旧为内部出版。1993年,《期刊管理与研究》编委会成立,叶继元任主编,吴向东为副主编。《期刊管理与研究》是有关期刊研究、管理的专业期刊,以原创论文为主,刊载国内图书馆期刊同行的研究成果。《译丛》自1990年5月至1992年9月止,共出版1卷4期,发文约100篇。《期刊管理与研究》自1992年10月起,至1998年停刊,共出版6卷、11期[12],发文270余篇。两刊前后衔接,共存续8年,一直未获得出版刊号。每期的印数不到千册,以国内图书馆界交换和赠阅为主。2005年,期刊研究会曾尝试创办《期刊管理与研究》的网络版[13],未能成功。这两种刊物是国内图书馆界了解国外期刊研究与管理动态的窗口,也是国内期刊研究人员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期刊出版经费主要由南京大学图书馆、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负责印刷)以及期刊装订厂赞助,没有专项经费支持。两种刊物在现有的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均未收录,纸本刊散见于江苏省内部分高校图书馆。

  2.3《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1993—2010)

  1993年9月,《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创刊,由全国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主办、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承办,统一刊号:ISSN1005-037X/CN11-3243/G2,双月刊。1999年第6期至2000年底,刊物改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主办。2001年1月至2003年底,刊物改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发展中心主办,编辑部仍设在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2002年起改为月刊。至2003年底,刊物发行量从零起步,规模增长迅速,发行量最高时达每期3.5万份。2004年起,刊物与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正式脱钩。2004年初至2005年底,刊物的主办单位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南京师范大学、江苏教育出版社,由南京师范大学另组编辑部负责编务。原刊号移交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用于创办《基础教育课程》(月刊)。2004年,刊物被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分会指定为指导读物[14]。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由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小学图书馆委员会主办,与学苑音像出版社合作出版[15],用电子图书ISBN号,以电子图书代刊的方式发行,2009年底,刊物结束与学苑音像出版社的合作。2010年,《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改与江苏人民出版社合作,做为该社的期刊《畅销书摘》(ISSN1005-0051,CN32-1370/Z)的副刊出版,双月刊,2010年出版6期后,退出出版市场。《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是江苏省高校图书馆承办的第一个拥有统一刊号的正式期刊,也是全国唯一面向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专业期刊。刊物在指导与服务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的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到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在基础教育行业内具有相当影响。《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在读秀期刊频道、全国报刊索引、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数据库中均有收藏。

  2.4《图工动态》《图工研究》(1991-1994)

  《图工动态》由无锡市高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简称无锡市高校图工委)(筹)主办,1991年3月创刊,定位是无锡市高校图书馆的内部交流刊物[16]。首次编委会决定,刊物为季刊,每季度末出刊,由编委会的7个成员馆(纺织工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江南大学图书馆、无锡轻工学院①图书馆、无锡市广播电视大学图书馆、无锡教育学院②图书馆、无锡轻工学院纺织分院③图书馆)轮流主持出版[17]。1991年第1期(创刊号),油印本,由纺织工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图书馆承办,共出版4期。1992年3月,无锡市高校图工委正式成立。1992年第1期,无锡市高校图工委将《图工动态》更名为《图工研究》,延续《图工动态》的总期数。自1992年第3期起,改为铅印本[18]。1992年至1993年,《图工研究》共出版6期。加上之前的《图工动态》4期,两刊共出版10期,合计发文量200篇。刊物前9期由无锡市高校图工委的7个成员馆轮流主持出版。为扩大影响,充实办刊经费,第10期开始吸纳常州市高校图工委、苏州市高校图工委、南通市高校图书馆工作协作组参加联办[19]。两刊面向本地区高校图书馆以及本地经济发展,稿源以区域内高校图书馆为主,报道本地区的学术研究、业务交流、工作经验。针对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发达的特点,每期都辟出专栏,报道市场供求信息。《图工研究》率先引入了广告赞助,以资补发行费用的不足。这两种期刊在现有各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中均未收藏,纸本合订本散见于江苏省部分高校图书馆。

  2.5《图情研究》(1994—1996)

  《图情研究》是江苏省高校图工委创办的第一份期刊,刊物继承延续原无锡高校图工委、苏锡通地区图工委联办的《图工研究》。1994年3月,《图情研究》首届编委会在无锡市江南大学图书馆召开,无锡、苏州、常州、南通4市高校图工委和图协协商,经江苏省高校图工委研究确定,由江苏省高校图工委主办《图情研究》,苏、锡、常、通4市高校图工委和24所高校图书馆联办,编务工作由无锡市高校图工委承办,编辑部仍设在中国纺织大学无锡分校图书馆[20]。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准印刊号:苏出准印(94)第69号。1994年5月,《图情研究》第1期(总第11期)在无锡市出版。原无锡市教委主任,时任江苏省教委副主任的周稽裘为《图情研究》题词:“办好《图情研究》,促进校际联合,提高信息服务水平”[21]。许焕鹤任主编,陆汉荣(苏州丝绸工业学院④图书馆)、黄嘉玲(江苏石油化工学院⑤图书馆)、沈秉千(南通工学院⑥图书馆)、郭国华(无锡轻工大学图书馆)为副主编。1995年4月,第2次编委会会议在常州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图书馆举行,会议确定《图情研究》为江苏省高校图工委的机关刊物[22]。12月,第3次主编扩大会议在苏州大学召开,考虑到南京地区高校图书馆集中,且稿源较多,编委会决定增设南京地区编审小组[23]。《图情研究》的办刊经费由参加联办的高校图书馆集资承担,1995年,参加联办的高校图书馆已从创刊时的24个,增加到40个。同年起按参加馆在编人数分档承担费用,并鼓励省内图书馆订阅刊物[24]。1996年底,《图情研究》出版至总第19期停刊。《图情研究》共出版9期,发文量近200余篇,以本省作者为主,占比90%以上。此刊在现有各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均未收藏,江苏省部分高校图书馆有纸本收藏。

  2.6《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1998—2001)

  《图情研究》停刊近两年以后,1998年4月,江苏省高校图书馆馆长年会决议创办《江苏省高等学校图书馆学报》(简称《学报》)[25]。6月,《学报》第1期(总20期)在南京出版,季刊,延续1996年停刊的2020年第2期《图情研究》总期数,江苏省准印刊号:苏新编JSXK(94)检字第12-173号。《学报》由江苏省高校图工委主办,编辑部设在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编辑部合署办公。编委会由吴锦、陆汉荣、叶继元、吴强等17人组成。《学报》的办刊经费采取集资的方式,由江苏省高校图工委以及所属的南京师范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3个联合采编中心按年度出资,江苏省内各高校图书馆按规模出资,从百元到千元不等。《学报》每期印数1000册,订阅与赠阅相结合,省内高校图书馆以赠阅为主。《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编辑部也给予《学报》一定的经费支持。《学报》的宗旨是传递江苏省高校图工委的声音,报道江苏省高校图工委及所属各专业委员会的工作和高校图书馆建设的成绩,交流工作经验、学术信息、科研成果。主要栏目有:图书馆事业、理论研究、读者服务、藏书建设、期刊工作、图书馆自动化、信息服务、用户教育等。《学报》的作者以本省高校图书馆为主。1998年,《学报》复刊时,外省作者占比约16%,至2001年停刊前,外省作者比例提升至36%。2001年8月,《学报》在出版2001年第4期后正式停办。从1998年6月第1期(总第20期)至2001年12月停刊(总第34期),前后存续近4年,共出版15期,发文量370余篇。《学报》在读秀期刊频道、上图全国报刊索引、维普等中文期刊数据库有收录,纸本期刊在江苏省内部分高校图书馆有收藏。

  2.7江苏大学图书馆与《图书情报研究》(2008—)

  《图书情报研究》是由江苏大学主办的季刊,2008年12月创刊[26],编辑部设在江苏大学科技信息研究所,是目前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界唯一仍在出版的期刊,也是江苏省高校图书馆40年来编辑质量最高的期刊。自2013年第3期起,启用国际标准刊号:ISSN2222-1603[27],正在申请统一刊号。至2018年底,发文645余篇。《图书情报研究》以创办国内图书馆学、情报学界的一线期刊为目标,以服务于图书情报档案工作及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为宗旨,突出学术性。刊物设有理论探讨、实践研究、管理论坛、资源建设、信息检索/信息组织、史考纵横、学人研究等栏目。该刊自创办以来,与国内外的学界、图书馆界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积累了一支高水平的作者和编辑队伍,能够及时、准确地报道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28]。自2019年起扩版,版面由96页增扩至128页。《图书情报研究》在读秀期刊频道、CNKI数据库、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均有收录。

  340年来江苏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活动的评价与思考

  回顾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界40年(1978—2018年)的学术出版活动,可以分为两个独立的阶段。第一阶段(1983—2001年),我国图书馆学术期刊正处于李万健[29]所称的“过量发展时期”,自江苏省《煤炭高校图书馆工作通讯》创刊,到2001年《学报》停刊,历时近20年。这期间,正值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改革与现代化建设的高潮期,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10种学术期刊,有9种是在这一时期先后创办。期刊的种数达到历史最高,成为江苏省高校图书馆重要的学术平台。各刊更迭频繁,发文量集中,一直在试图成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最后因为多种原因,都未能成功,陆续走进了历史。第二阶段(2008年至今),在经历了近7年的沉寂期后,《图书情报研究》在江苏大学创刊,刊物的定位和起点,远高于以往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9种期刊,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也都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表1统计了40年来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学术期刊出版情况,由于部分期刊原刊散佚,无法核对,“篇数”栏的发文数量,只能根据平均刊文数量估算。

  3.1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的行业影响力

  40年来图书馆学期刊的学术出版活动在各自行业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煤图学刊》是当时煤炭行业图情工作的龙头刊物。煤炭行业集约性强,行业内部产学研结合紧密,中国矿业大学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煤炭类高校,也是煤炭行业教学科研龙头单位之一。煤图协和《煤图学刊》的创办都得到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占有先天的优势,聚集了行业内大批专家作者。《译丛》《期刊管理与研究》也是如此,根据刘瑞兴对《期刊工作文摘》的统计,1989—2000年,全国期刊研究领域发表的学术论文共1.1万篇,95%是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者发表的[30]。期刊研究会是“官助民办、官民结合、以民为主”的全国性学术组织[31],发展迅速,成立后到1993年,团体会员就达190个,覆盖全国18个省市[32],地位和影响无可替代,集聚了国内高校图书馆期刊学研究的第一梯队。期刊研究会的领导、刊物编委以及作者群中,就包括当时的国内图书馆界的新老专家江乃武、于鸣镝、刘瑞兴、叶继元、倪延年、邵晶等人。所刊载的论文,真实反映了当时国内高校图书馆期刊学理论与实践的最高水准,既是学术史的宝贵遗产,也是图书馆事业史的重要史料。江苏省高校图书馆40年出版的10种期刊中,有4种期刊被国内主要的中文期刊数据库收录,成为公共数字资源的一部分,供后来的研究者使用(具体见表2)。3.2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活动的成果纵观40年的学术出版活动,可以清晰地看出江苏省高校图书馆人才成长的轨迹,在现存的刊物中保留了不同时期国内及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界几代学人的学术成果,如老一代学人黄宗忠、倪波、江乃武、于鸣镝、马先阵、张厚生、侯汉清等,后起的新生代学人叶继元、郑建明、苏新宁、倪延年、吴稌年、储节旺、平保兴、袁勤俭、李刚等。学术出版为老一辈学人传播学术提供了平台。同时,助推新生代学人的成长,他们现在已经成为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继续影响着江苏乃至中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20世纪末,中国图书馆事业跨入了互联网时代,新技术进入图书馆学和图书馆现代化领域,引起理念、方法、技术的多重碰撞,为学术研究注入活力,开拓出新的研究领域。1990年,袁培国[33]、陈丽丽[34]就在《译丛》上最早介绍国外电子期刊、电子书应用。1990年,张美云、秦惠音[35]在《图情研究》上发表多媒体技术在图书情报系统中应用的研究论文,也是在国内同领域中领先的。1995年,《学报》关于“江苏省高校图书馆通用借书证服务”的报道[36],最早介绍了江苏省高校图书馆这一特色品牌服务。《学报》的存续正是江苏省高校数字图书馆启动校园网建设的起步期,情报工作、图书馆自动化建设方面的论文较为集中,特别是图书馆自动化系统、回溯数据建库、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工作的研究.

  3.3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出版活动面临的困境与出路

  从最初创刊的铅印本《煤图学刊》,到2001年停刊的《学报》,文摘、关键词、作者简介缺失,直接影响刊物上档次[37]。直至2008年《图书情报研究》创刊以后,才按照严格的学术规范组织出版,进入高质量学术期刊的行列。其次,无法突破的政策边界,除《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外,都是以内刊形式出版。随着评价体系的日趋严格,内刊得不到承认,导致作者流失。各刊虽主动向专家学者约稿,与全国其他图书馆刊物主动交换刊物以扩大影响,扩大对外征订以提升收益,但在传统的纸本期刊出版范式和政策环境的限制下,经营始终不能进入良性循环,无法形成学术竞争力而最终导致停刊。就全国而言,目前由高校图工委发起创办仍在出版的期刊有8种,仍以内刊方式运作的有4种(3种季刊、1种半年刊),分别来自浙江、上海、陕西、湖北。这些刊物都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都以学术为主导,以应用为方向,立足地区、行业,经过不懈的深耕,形成各自的办刊特色。同时积极推动本地区的学术交流活动,成为青年学人展示才华的平台。在数字化时代的今天,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学术出版该何去何从?答案并不是唯一的。转换思路,以互联网思维,借助数字化时代所带来的数字出版的机遇,推动江苏省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不失为符合潮流的选项。我们可以考虑以下思路:(1)借鉴欧美国家图书馆联盟参与开放存取(OA)出版的成功经验[38],以江苏省高校图工委、JALIS联盟为依托,建立江苏省高校图书馆的数字化开放出版平台。联盟本身就是多方合作的桥梁,在行业内具有号召力。数字出版的成功需要图书馆、作者、读者等的多方参与,而联盟具有的“人脉”优势是无可替代的。更重要的是,联盟才有可能提供资金和技术保障,利用成熟的联盟平台和技术队伍,发挥技术协同的优势,降低数字化出版的技术门槛[39]。(2)与传统学术期刊开展差异化竞争。可以利用预印本开放获取的特点,突破传统学术期刊的出版范式,为青年学人提供非商业化出版范式的新型出版途径[40]。占据传统期刊的上游,吸引学人,汇聚智慧,建设以学术自治为特征的开放预印本平台,构建新型网络学术群落。利用新媒体技术宣传和完善品牌建设,增强社会影响力[41]。(3)参考兄弟省市高校图工委会刊的办刊经验,着眼于青年学人,着眼于应用,深耕行业。学术出版的服务对象是作者与读者,只有得到他们的认可和关注,学术出版才能真正实现价值并获得认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xinwenlw/21500.html


    上一篇:新媒体在思想道德宣传的作用
    下一篇: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