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投稿须知铁路站场设计运输遇到的问题

发布时间:2014-10-21   |  所属分类:交通运输: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 要: 自从提出铁路跨越式发展战略以来, 铁路运输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这种变化对铁路站场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影响着铁路枢纽布局、客运站、编组站、区段站及一般中间站的设计。

  关键词: 投稿须知,铁路,运输,站场设计,枢纽

  铁路站场设计是铁路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 它不仅关系到如何设计出一个车站, 更重要的是车站及枢纽是形成运输综合能力的关键环节, 是满足铁路运输服务质量最基本的基础设施, 是建设与运营、土建与机电设备连结的纽带。因此, 每次设计过程中, 地方部门特别关心车站的位置, 货场、旅客站房的规模。铁路运营部门也特别关心枢纽格局、站场规模、作业条件。正是由于站场与运输之间的这种密切关系,在运输方式发生变化时,对站场设计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1.铁路站场设计的侧重面和习惯做法

  1.1 即有枢纽布局

  在路网及地区枢纽形成初期, 由于列车数量不多, 大多数是一个区段站型的枢纽布局。其主要特征是正线中穿, 客货到发场横列。以后随着列车数量的增加, 区段站型的客货横列布置导致了客货列车的大量交叉, 严重影响了车站作业能力, 因此各枢纽逐步建设客货纵列式、客货并列式, 尤以客货纵列式为多, 使客运站与编组站分开, 摆在一条客货正线共用的轴线上。

  1.2 既有区段站

  除个别区段站为客货车场分设外, 绝大部分区段站布置成客货到发场并列的图型, 且以货车到发线为多, 客车到发线一般情况下设三条, 兼顾货车到发, 设一个基本站台加一个中间站台,少部分有二个或三个中间站台, 从站房侧依次为客车到发线,货车到发线、调车线。所有到发线客货共用。即便是客货车场分设的区段站, 其正线大多数是客货共线。

  1.3 一般中间站

  由于中间站作业简单,站线数量不多。基本上以横列式为主, 而且单线中间站台, 布置成二台夹二线, 站台高出轨面0.3~0.5 m;双线一般设一个基本站台, 一个中间站台,布置成二台夹三线。客流较大的中间站台与基本站台间设了跨线设备,大部分车站行包是通过站台两端平过道作业。

  2.铁路运输方式发展的新要求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铁路除满足基本的工农业原材料运输和基本的大众旅客运输外, 运输能力和运输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旅客列车的提速、五定班列快运货物列车的开行, 到集装箱专业化运输、行包专运、煤炭重载等一系列分层次分种类的运输方式体现了社会对运输需求的新变化。在客运方面, 现在普通客车行车速度都在80~120 kmPh,快速旅客列车达到140~160 kmPh。旅客列车开行的变化, 不仅仅体现在行车速度上, 在行车密度上也大幅度提高,一些繁忙干线上出现一天中某些时段只开行客车,货车被积压在相邻的技术作业站。因此,运输部门逐步提出枢纽客货分线的强烈要求。在货运方面,更加强调降低运输成本。随着路网电气化的大力发展, 机车交路进一步延长,路网中原来承担办理机车换挂作业的部分区段站, 失去了主要作业功能, 只承担本站的摘挂列车作业。除此之外,压缩车辆周转时间, 不仅可以提高货物送达速度,而且提高车辆运用效率,这就要求减少货物列车途中技术作业次数, 尽量集中在主要编组站作业,提高路网主要编组站的通过能力和作业条件;同时大力发展集装箱、轻质快运货物、行包专列、煤炭重载列车等多种类多层次的运输方式。这些运输方式不仅仅只是列车自身的变化, 而是一个从组织货源的装车地、组成车列、运营路径的选择, 到目的地的货物疏散, 一系列的系统的运输方式的变化。

  3.对未来站场设计观念的分析

  每次谈到更新设计理念, 谈的起点都很高, 但是落到站场设计的实处, 应该体现在几个方面, 否则就成为空谈。站场设计理念的更新来自于铁路运输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一般中间站和路网枢纽都产生深刻的影响。

  3.1 枢纽布局

  对于枢纽, 首先确定在路网上的作用。当枢纽位于干线网和客运网的结点上时, 这个枢纽从主要径路上应实现客货分线, 这意味着不仅客货车站分工明确,枢纽内相关的正线及疏解线也分工明确。其次从枢纽内车站分布上, 已不仅是以客运站、编组站为中心, 枢纽内将按照运输方式的划分, 形成客运站、编组站、集装箱中心站或作业站、行包中心站、普通货运站等多种车站的有机体。并且部分车站如客运站不只设置一个。第三, 由于引入方向的增多, 许多顺列式枢纽、客货并列式枢纽将逐步形成环线, 甚至多环枢纽。第四,随着我国路网复线率的提高, 枢纽内疏解将更加复杂,进路更加明确。

  3.2 客运站

  对于客运站, 首先从办理列车数量上, 将出现跨越式的突破。对于大型客站, 从以前办理几十对客车, 将大幅度提高到上百对甚至几百对列车。其次, 由于用

  地资源的有限, 办理列车对数的增多,并不是以无限制地扩大车站规模为代价, 而是大幅度地提高列车开行密度和平行作业数量,提高到发线的运用效率。这就

  要求尽量使衔接的线路能同时引入,列车同时到发;作业时间最短,相关的机车车辆进路更加便捷。对于采用动车组的线路,车辆交路与车站能力的衔接更加协调。第三,客运站的作业从单纯地办理旅客乘降到以人为本的观念转变。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组织旅客上车和下车,还应体现在为旅客提供便利舒适的服务条件的全过程,如让站台与车底相平,减少旅客乘降车的障碍, 同时提高旅客进出站及与其他交通方式换乘的便捷条件,减少站台上的支柱, 提高旅客通视条件, 增加残疾人通道,体现无障碍理念等等。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tongyunshulw/8210.html


上一篇:交通运输范文发表阐述道路桥梁检测技术
下一篇:路桥工程师征稿谈连续钢构桥上部结构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