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教育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30   |  所属分类:教育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2020年,新中国第一份比较教育专业期刊《比较教育研究》(原名《外国教育动态》)创刊55周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复刊40周年。创刊以来,《比较教育研究》在服务国家教育改革发展、推进比较教育学科建设、助力教育学术新人成长等方面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为纪念《比较教育研究》创刊55周年复刊40周年,2020年10月27日,《比较教育研究》编辑部与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共同举行了座谈会,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比较教育研究》编委会主任及主编顾明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比较教育研究》编委会副主任王英杰先生等专家学者与在京教育学术期刊负责人共同研讨“教育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之共生”。

教育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

  一、教育学术期刊与教育学术研究之共生维度

  教育学术期刊的创建基于国家发展需要,反映了国家需求的变化,期刊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依托并服务于国家的发展需要。同时,教育期刊与教育学术研究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共生关系,两者在互存共生中共同服务于国家的发展需要。座谈会上,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理论刊物分会理事长高宝立提出:“教育学术期刊是一个共同体,在学术研究和发展中有特殊的地位。一个好的学术期刊对于学科发展而言是巨大的动力。优秀的学术期刊对于整个学术界的发展有着重要责任。”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教育期刊社主编宣小红指出,学术期刊的发展与学科、学者与学术机构的发展密切相关、互促共生。

  (一)教育学术期刊与教育学科依存共生,共同推动学术研究发展

  首先,学术期刊基于学科发展需要与学科发展同步,一定程度上引领了学科发展。以顾明远先生对《比较教育研究》发展历程的介绍为例,期刊最初为我国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外国教育打开了一个窗口,亦为比较教育学科建设提供了信息资源,期刊的发展走过了同比较教育学科同样的发展历程,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的阵地,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引领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晨也指出:“从教育史的角度来看,教育发展和学科发展背后都有期刊的身影,学术期刊是学术史幕后的英雄。”其次,学术期刊是学科发展的“火种”,保证了教育学术研究的延续性。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高益民教授以比较教育学科为例谈道:“中国比较教育的发展来之不易。从20世纪中叶开始,这个学科曾一度消失30年,但是比较教育的火种没有灭,而是由几代学者细心呵护着。正是王承绪、滕大春、朱勃、顾明远等一大批学者才使这星星之火燎原开来,《外国教育动态》等期刊正是比较教育的‘火种’。”《北京大学教育评论》副主编李春萍回忆起一位评阅人的评阅意见:“我不认同‘文革’时期是‘学术荒漠’的说法,因为20世纪70年代,《外国教育动态》还出了22期内容。教育学界还是有‘苗’在生长。相信即使过了一个世纪以后,这对整个教育学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再次,期刊借助自身综合性平台,通过多元化来稿打破学科之间的专业壁垒,通过某一主题的选题策划组织或者刊发多学科视角的文章等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进而促进新的研究学科与研究方向的产生。宣小红提出,学术期刊要创新办刊模式,以开放的模式办刊,将传统的同行评议体系与跨界评议体系结合起来,扩大研究成果的跨界影响力。最后,期刊发展离不开学科发展的支持。学术期刊依托专业人才聚集优势、学科建设发展优势,为自身发展提供坚实后盾。期刊的发展需要学术组织机构的支持,需要依托学术组织的资源优势以及专家团队的支持。《教育研究》总编辑邓友超提到,“专家团队的存在和支撑,成就了学术刊物的发展和良好口碑的形成”。《清华大学教育研究》副主编赵琳认为,学术期刊需要放在学科基地、学术共同体中去发展。

  (二)发掘与培育学科新人,传递学术精神与学术规范

  首先,期刊在助力教育学术新人成长上,承担了重要的社会责任。学术期刊选用青年学者的文章可以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坚定其在学术研究上走下去的信念。多位学者都提到学术期刊是其进行学术研究的启蒙者和引荐人。学术期刊不仅为学者们提供从事学术研究的阵地和平台,也陪伴并见证了一代学者的成长历程,进而极大地推动了学科的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课程·教材·教法》主编郭戈说道:“我在研究生初学阶段受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在《外国教育动态》发表了自己人生第一篇论文,也成就了现在的自己。”更有学者把学术刊物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资源,推动新一代学者的培养工作。其次,学术期刊将严谨的学术要求与规范传递给学者。学术期刊选用的文章要经过多位评审专家的严格审阅,他们要对学术研究成果与研究规范进行把关;在编校的过程中,编辑会细致对文章文字与逻辑的严谨性提出严格要求。所以,一篇文章从投稿到正式发表要经过层层“洗礼”,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期刊把学术研究要秉持的研究精神与规范传递给学者。有学者指出:“做到‘规范’是学术期刊的办刊逻辑,好的期刊不仅从内容上体现学科规训,而且在具体规范的执行上都有严格的规定。”期刊不仅可以通过与作者的直接交流来传递学术研究的规范,也通过其广泛传播来影响广大读者以及年轻的学者。

  (三)期刊推动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传播

  首先,学术期刊是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汇集了学科领域内最新的研究成果。学术期刊在办刊过程中,通过选题策划、设置专题栏目来服务国家的发展需要,将科研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呈现给大众,进而服务国家发展需要。例如,《比较教育研究》的最初办刊目的就是及早发现国际教育的新动向、发达国家教育的新政策、改革的新经验,并最早最快地介绍给中国读者。期刊在学术研究成果的转化与传播上承担了重要的责任,今后需要更加关注如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正如高宝立在座谈会上提到的,国家在学术成果转化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在真正实现成果转化方面存在差距。所以,学术期刊在内容上要更多地坚持问题导向,关注国家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教育改革,聚焦热点问题。其次,学术研究成果通过期刊这一平台服务于教育研究与实践,实现自身学术价值的转化。学科的发展不仅需要基本理论作为支撑,也需要在教育实践和服务中实现学科价值。在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过程中,学术期刊发挥了其价值。借助学术期刊的传播与发行,可以将学科发展中的理论知识以及最新研究成果推广到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中,这些读者不仅有学术研究同行,也有一线实践者,还有政策制定者,学术期刊发挥着咨政和服务社会发展的功能。《新华文摘》编审张学文说道:“学术期刊要根据自身发展方向和国家战略需求,增加一些主题性的、聚焦性的研究,同时在方法上增加综合性研究方法,在文献综述积累上增加对中国教育现实的回应,为政策制定提出建议,发挥期刊作为智库的价值。”

  二、学术期刊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突破

  首先,受国内外发展形势影响,期刊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王英杰指出:“今天我们国家到了改革开放的又一关键时期,习近平同志提出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号召。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上存在着逆全球化、民粹主义思潮,这对于学科发展来讲既是一项挑战又是一个机遇,对我们的学术期刊来讲也是同样的。”其次,学术期刊在自身发展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宣小红提出,当前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学科建设存在脱节的问题:“一是学术期刊的功能被泛化,忽视学科发展和基础研究,导致被评价者对于期刊等级的关注超过了对学术研究本身的关注。二是内容不聚焦,期刊走向综合化的办刊路径。三是期刊影响力在弱化。学术期刊的目标是在专业的学术共同体中传播学术成果,期刊功能的泛化和异化导致内容质量的降低,而且一些学术期刊存在‘受众即作者,作者即受众’的现象,导致学术传播的功能大打折扣。在新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回归初心很重要。”面对这些挑战,总结各位与会专家学者意见,未来学术期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突破。

  (一)坚守学术定位,保持自身办刊特色

  学术期刊在办刊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办刊宗旨,坚守专业性,坚持办刊特色,追求高质量的学术研究品质,服务于学科发展与学科基础研究,努力为国家发展服务。宣小红指出:“学术期刊在办刊过程中要突出学科特色,坚守自己的学术定位,激发学术创新,转化学术成果。学术期刊要回归办刊的初心,努力服务科学研究、促进科学研究,进而促进科学发展,秉持办刊人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常务副主编吕文妙说道:“杂志,需要做到‘杂’而不乱,有所为有所不为。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学术期刊要坚持自己的办刊特色和办刊方向,在大环境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二)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刊物国际影响力

  座谈会上,多位参会者提出要坚持文化自信,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高宝立讲道:“在国际化、多元文化背景下,学术期刊要考虑如何建立文化自信。在与国外期刊的竞争中,国内学术期刊要提高自身的包容性,努力提高学术质量和自信,通过学术话语来提升国家形象。要用破‘五唯’(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方式,用专业标准、学术标准将学术期刊的地位提高。同时,要树立面向世界的办刊理念,提升自己的吸引力,发出自己的声音,促进中外文化交流。”邓友超指出:“在当前逆全球化的形势变化中,学术期刊要有更大的作为,并努力将中国的教育研究成果传播给世界。”教育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郑豪杰也提出:“中国应将学术期刊推向国际市场,打造国际化的出版机构。”

  (三)服务学科发展,关注青年学者的培养

  李春萍建议:“在学术期刊发展中,可以建立起读者、作者、评阅人三位一体的体制,将期刊搭建为研究者共同交流的渠道,在办刊过程中促进所有参与者共同思考、共同提高。学术期刊需要重视知识生产的范式,在学科教学和青年学者培养的过程中,着重关注具有知识增量意义的学术论文,为学科发展和建设贡献期刊的力量。”期刊不仅可以通过研究成果的发表与传播推动学科发展,而且也要通过学术新人的培育来服务于学科发展。高宝立指出:“期刊要树立服务学科、服务学术的意识,在培养高层次学术人才的层面上负起责任,挖掘具有潜力的青年学者。”邓友超提出:“学术期刊对学者的影响非常深刻,一方面改变了学者的研究习惯,另一方面影响了学者的心智模式。”宣小红提出可以通过期刊发现与挖掘优秀的青年人才,服务于高校的人才选拔工作,进而引领学术研究的前沿。

  (四)秉持办刊人的情怀,坚守出版的专业精神

  郑豪杰指出:“学术出版人应该始终秉持专业的精神。学术是有边界的,学术出版的每个环节、每个参与者都要存有敬畏心,秉持专业精神。研究者提供专业的解释力,出版者提高门槛,提供优秀的平台。”当前,随着国际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编辑的各种眼界和能力也提出了多重挑战。高宝立强调:“编辑人员要树立面向世界的办刊理念,这对于编辑的眼界和能力是一种挑战。如何判断、认定国际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如何定位教育期刊的发展,对于编辑的考验巨大。”与会者表示,在期刊未来发展中,期刊人要在选稿用稿中坚守学术标准,秉持专业精神,保证刊物的出版质量,将优质的作品呈现给读者。同时,应注重编辑队伍建设,提升编辑人员各方面的能力。顾明远先生最后总结强调,学术期刊既要服务于国家改革发展需要,也要服务于学科建设需要,而且要坚持培养学术新人,要让年轻人通过发表文章成长起来。办好一份刊物,需要有一支优秀的编辑队伍,期刊一定要注重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aoyuxuelw/22887.html


    上一篇:高校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下一篇:高中政治教师怎样提升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