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城市发展研究报告
[摘 要]:本文讲述了九江城市的发展历程及变迁,从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到交通区位的分析,研究城市发展的动力,分析影响城市发展的因素。在九江城市发展现状和国家制定的指导方向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九江山地特点及区位优势,提出切合实际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将其建设成为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和以自然、人文为魅力的旅游城市。
[关键词]:发展;自然条件;交通;中心城市
九江位于江西省北部,地处长江之南岸,鄱阳湖之西,庐山之北,古称浔阳、柴桑、江州,是一座历史悠久而美丽的城市。地质年代鄱阳湖断裂层的存在,使九江地区湖岭相映;第四季前后的不均匀升降运动,更是使该地区的地形起伏多变,形成独特的地貌景观。地处亚热带,大湖又使地区湿度增大,地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更重要的是这种优厚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其发达的农业,至今仍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这种特殊的自然基质孕育了九江最早的文明。
九江地处三省之扼,河湖运输直接影响了这座城市的文明进程,无论是城市布局、城市文脉、经济主导等都很大程度上受其影响。九江市水域总面积2201.33平方公里,境内万亩以上湖泊有10个,众多的湖泊河流为水运、交通、旅游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一、历史沿革及发展动力
上自汉高祖在该地区建制,宋以后的重要\"钞关\",直至清\"通商\"以后,九江一直都是中国著名的\"茶市\"和\"米市\",成为重要的物流中心。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九江于1861年被辟为通商口岸,英帝国主义首先在此设立英租界,城市发展迅速;20世纪初,帝国主义入侵抗日战争爆发后九江逐渐衰落,从新中国成立至今,才慢慢开始复苏。历史的沧桑巨变使今天的九江成为一个古今文化交融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发展动力:①优越的自然条件:土壤肥沃,气候温度适宜,降雨充沛,一系列自然条件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从而形成原始聚落,逐渐演变为城市。
②军事和交通地位:早在春秋时期,它东扼三吴、西控蜀楚,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吴楚雄关、\"六朝重镇\"之称。古时又称九江\"据三江之日,当四达之衢\",早在晋代这里便成为\"七省通衢\"、\"来商纳贾\"的通都大邑,唐代已成为江南西道一大商港。
③制度变迁:1861年九江开埠,贸易量剧增,九江成为长江沿江一个重要的商埠城市;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政策带动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增加,使得现代工业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原始投资;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政策,进一步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资本和更大的市场。
④工业化:1861年开埠后,九江的民族工业和1966年开始的国家在九江投资的工业,以及九十年代初到中期乡镇工业的快速发展,还有近年九江外来投资的增加,都带动了九江经济的发展。
⑤交通条件的改善:1915年南浔铁路的修通,进一步促进了九江作为集散中心的形成;1996年建成的昌九高速和京九铁路改善了九江的交通条件,成为了长江中游的综合交通枢纽,这带动了九江商贸、运输、仓储、旅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外来投资。
二、近代城市变迁
近代九江是一个\"因商而兴\"的城市,但\"由商而工\"没有做到,因此也就没有实现\"依工而盛\"。总结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外国资本、国家和官僚资本、本地民族资本的投入。古代和近代的九江兴盛主要依托长江和鄱阳湖,成为北货南下、南货北上的主要途径,随着粤汉铁路、浙赣铁路的的建成,九江的区位优势被弱化;在本世纪鄱阳湖大桥建成之前,九江中部与东部的联系完全靠摆渡,这也是东部地区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政策也是九江兴衰的重要因素。比如开埠通商对九江的发展有极端重要的意义;又比如\"一口通商\"变\"五口通商\"弱化了广州的重要性,同时也弱化了鄱阳湖和九江的重要性。
随着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的的修通,九江的\"批发零售业\"和\"仓储运输\"业得到很大发展。九江依托区位优势成为区域性集散中心和发展工业同样重要。历史上九江经济是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和鄱阳湖发展起来的,随着我国对长江流域的开发,九江更多的是要\"对接长三角、依托长江水\"。
近10年九江的工业结构变化不大,但行业集中度有所提高。近年来九江产业发展特征有着一产比重逐步下降,二、三产比重逐步上升,三产比重上升速度超过二产的趋势。与珠三角、长三角城市的工业化进程相比,走的是\"平衡渐进式\"的工业化道路。
三、城市的发展
当前,九江正处于发展的最好时期。近期建设规划强调九江在江西实施大开放、发展大旅游、大物流和基础产业中具有\"四个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提出要把九江建成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并把九江列为江西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为此,九江把\"建设长江沿岸和中部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城市\"确定为总体目标,提出了举全市之力打造新型工业重镇、区域商贸中心、文化旅游胜地、开放港口城市的思路,形成\"一核、两带、三城、九镇\"的协调发展格局。
在规划中,根据九江地区特殊的山地特点来进行规划布局,才能更好地突出城市个性,强化城市管理,凸显城市特色。在规划的同时给城市规划设置一条生态底线、人文底线,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提高城市综合发展质量,创造适宜生活和创业发展的环境。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ngjixuelw/106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