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悠悠期刊经济论文关于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8-11-14   |  所属分类:经济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悠悠期刊,经济论文,内蒙古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摘要:循环经济是环境优化与经济增长协调互动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基本手段。对于我国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的西部地区而言,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循环经济;民族地区;资源;环境 
Abstract: Circular economy is a model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coordinated interaction, is the basic means to improve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nservation-oriented society. For China's ecologically fragile, economically backward western regions, has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Key words : circular economy; minority areas; resources;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 D91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大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民族地区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
民族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有一半的生态脆弱县和60%左右的贫困县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每100个贫困县中有75个生态脆弱县、每100个生态脆弱县中有70个是贫困县。民族地区土壤侵蚀面积达4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侵蚀面积的83.3%。在这样的生态环境条件下若继续采取传统的线型经济模式搞西部大开发,势必进一步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只有转变经济增长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才能使生态得到修复,经济发展也才能走上遵循生态规律的正确轨道。
2、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民族地区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持续开发
民族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储量十分丰富。全国83.9%的天然气储备、38.6%的煤炭储量、23.9%的铁矿石储量、30%的锰矿石保有量、72.6%的铝矿保有量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区,开发优势明显。全国55.2%的宜农荒地、75%的草地和56%的林木蓄积量在民族地区。民族地区虽然资源丰富,开发优势明显,但由于长期实行传统的线型经济发展模式,在经济得到一定发展的同时对自然资源也造成了严重消耗和浪费。只有改变这种以能源的巨大消耗和消费为代价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民族地区宝贵的资源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
3、发展循环经济有利于民族地区调整结构和降低碳排放量
长期以来形成的国内分工格局中,民族地区工业结构很不合理。一是“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的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占很大比重,这不仅造成资源的巨大消耗和浪费,而且造成严重污染。二是传统产业占很大比重,其中大多数传统企业设备陈旧,资金短缺,再加上内部典型的“二元结构”,以致造成生产效率低下,运营成本过高,既无法与东部的先进企业竞争,还容易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民族地区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循环经济,才能减少工业废弃物排放对环境的污染,进而促使民族地区经济结构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二、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不利因素
1、观念落后,对发展循环经济认识不足
一是地方政府的观念障碍。主要表现为招商引资引进发达地区已遭淘汰的污染企业,一方面引进污染,另一方面也纵容了本地制造污染,不少建设项目对国家有关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毫不理会。这种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思想观念使得政府缺乏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需求与动力,抑制了其发挥在循环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二是企业的观念障碍。只重视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在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企业普遍忽视生态环境效益,采取粗放型生产方式。以资源的高消耗、环境的高污染为代价获取利润。三是公众的观念障碍。民族地区公众环保意识薄弱,普遍缺乏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显然,民族公众薄弱的环保意识还达不到循环经济的要求。
2、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一是各项制度落实不到位,忽视源头治理。我国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主要由“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排污收费制度三项老制度等制度构成。污染管制基本上都是针对污染产生以后来进行的。而循环经济对废弃物(污染)治理思维早已跳出了末端治理的框架限制,主动地从源头控制污染的产生,最大限度的将可能产生污染的废弃物消化在经济系统内部,避免破坏环境。这种污染的全新治理思维,将对污染的管理从生产和消费末端扩展到生产源头和生产消费的整个过程之中,这显然是末端治理性质的环保管理制度无力所及的。二是平衡机制障碍。企业生产并出售产品获取收益,生产的成本对企业而言只是企业投入的生产要素。但是企业在生产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大量废水、废气、废渣,并向外界排放。这些废弃物对环境有着极大破坏力,造成的环境污染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危害人们的健康。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企业投入资金,改造现有生产工艺,更换设备,这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以成本和收益的比较来决定生产行为的企业出于理性,往往会选择不承担治理污染的责任。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ngjixuelw/7582.html


上一篇:经济学评职论文发表分析乡镇居民肺病率及经济承受
下一篇:国债研究论文农村地区国债发行制约因素及拓展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