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金融类核心论文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防范

发布时间:2016-05-03   |  所属分类:金融: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这篇金融类核心论文发表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防范,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其用户不断增加,也使得其从之前仅仅为金融提供技术支持发展为积极的与金融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论文探讨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影响以及风险。
 

金融类核心论文

关键词:金融类核心论文,互联网

前言

2012年,互联网的全球用户数为24亿,而中国以5.66亿的用户居世界第一,其互联网渗透率达到了42.1%;2014年,互联网的全球用户数已经超过了30亿,达到全世界人口的40%之多,移动互联网的中国用户达到了7.3亿人,相较2013年,有11.8%的涨幅,并且持续超过电脑终端的用户数。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app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广义的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两部分:一主要是将传统金融机构的线下业务进行线上化;二是由电商企业推出的由互联网创新产生的新兴金融业务。上述的第二种业务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狭义的互联网金融。除此之外,资源的可获得性强、交易信息相对对称、资源配置去中介化等也是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二、互联网金融的影响

有目共睹的是,商业银行因为体制和政策的原因,掌控了大多数金融业务,长期居于市场的垄断地位。一些互联网企业通过互联网对金融业逐步渗透进而促进金融业政策制度的不断调整,对商业银行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目前,支付宝、财付通等能够为客户提供各种支付结算业务,诸如转账、代购机票、代缴各类费用等,对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地位有相当程度的影响;在传统的金融业务中,银行通常扮演着资金中介的角色,而现在资金与信息中介这个角色对于互联网金融企业来说也并非难事,该企业为资金的供求双方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这种行为也将在极大的程度上弱化商业银行的资金中介功能;商业银行处于规避风险的原因对贷款企业有严格的审核要求,小微企业往往很难满足这些条件,而互联网金融使得信息相对对称,可以直接对资金供应方以及小微企业提供匹配资金的帮助。上述主要是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一些影响,而其对金融服务的体验以及金融脱媒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影响。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一)技术风险

我们日常业务的办理因为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对接而变得更为快捷方便,但与此同时我们的个人信息以及资金的安全情况却不容乐观。较多的技术风险依然存在于即使是已经走入正轨的金融网络化平台。就以携程网的用户信息泄露为例,因为携程网的安全支付系统存在漏洞,用户的支付日志可以被轻易下载,导致大量用户银行卡信息(包含持卡人姓名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等)泄露,事件一时沸反盈天,人人亦自危。

究其原因,一方面处于发展中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实力与传统金融机构存在不小的差距,对于网络技术安全问题的解决能力有限。另一方面网络安全技术问题固然复杂繁琐,但是意识问题远比技术问题要可怕的多。大多数互联网公司没有把用户隐私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用户本身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再加上犯罪成本低,“市场需求”大,所以诸如考研考生信息泄露、快递官网被入侵的事件层出不穷。

(二)信誉风险

不论是对于传统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金融机构,信誉都是其业务得以有效展开,公司得以正常运行的一个重要的基础。通过商鞅立木建信一事,我们可以了解,所有的信任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严重的信用受损就像被推动第一块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会瞬间产生一种难以控制的局面,而重拾信用甚至比建立信用还要困难。作为新兴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让消费者了解继而信任本就需要花费不少的气力,又由于自身的特殊性,可能会面临更多的风险,这些风险或多或少会有损于信誉。2015年5月27日17时许,因为市政施工的原因,杭州市某地的光缆被挖断,该事件直接影响了支付宝一个主要机房的正常运作,继而产生了部分用户无法正常登陆支付宝、交易信息不同步等现象。支付宝的服务于晚上19时左右恢复了正常,该事件历时两个小时,引发了一些相关的讨论。

(三)法律风险

谈到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主要有两种:第一种风险是传统的金融业务也存在的,就是其业务违反了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这当然是行不通的;第二种风险源于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作为处于初始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并没有为其量身定做的法律,所以就会出现现有的法律制度不适合互联网金融甚至是无法可依的尴尬状况。2015年7月18日是万众期盼的历史时刻,《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被十部委联合印发。政策监管落地后,一方面行业创业门槛将提高,另一方面容易促进优胜劣汰,沉淀下来的优质互联网金融将与投资者一起成为最终受益者。当然,一切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法律也需要与实际情况不断磨合、改进之后才能更好的服务社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nronglw/17486.html


上一篇:投资管理论文完善投融资体系 壮大新兴产业
下一篇:金融学论文基于大数据理念构建经济金融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