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中国悠悠期刊激励相容视角下的循环经济发展(2)

发布时间:2014-10-18   |  所属分类:金融: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三)协调好微观、中观和宏观主体间的关系

  循环经济的推进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微观层面的企业采取清洁生产模式,消费者遵循绿色消费模式;中观层面的中间组织采取社会投资推进循环经济;宏观层面的政府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完善监管体制。目前虽然我们以战略性的角度强调了循环经济模式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但是企业寻找不到循环经济模式对利润空间提升的贡献。不同层面主体的利益无法实现协调,利益的冲突必然成为了循环经济模式推进的限制因素。因此,实现利益的共生,让企业、居民、中间组织和政府形成共同的利益链条,可以减缓循环经济模式的限制因素而增加促进因素。这就要求政府在推进循环经济模式的时候,更加关注企业的即期利益与远期利益,居民的绿色消费与幸福指数,营造出类似于日本的广泛参与的循环型社会氛围。

  (四)有效解决不同区域间的合作关系

  选择循环经济模式能够以显著的正外部性影响到不同的区域。选择循环经济模式的地区固然享受到了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益处,但是该地区不得不付出更高的选择成本。而循环型社会的益处也能够被其他区域所享受到,利益和成本的不均衡性有可能影响到区域间的合作。所以,应该从制度设计方面权衡处理好跨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尽管循环经济说到底是发展问题,但更重要的是发展的公平性问题。不能因为发展的可持续性就剥夺了发展的平等性,目前看来,生态补偿机制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涉及与发达国家就循环经济问题谈判的时候,必须从全球性发展的义务承担角度,促使发达国家承担起节能减排的义务,有针对性地设计好排污权交易制度。权利与义务的对等才能促使不同区域甚至不同国家间的合作,进而推进循环经济的实施。

  二、结束语

  人类能够做的并非是应当做的[5]。人类应当从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入手,客观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寻求实践过程中的人化自然,正确理解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将社会本身视为自然界的一部分。毕竟“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也是自然界的真正的复活”[6]。循环经济模式就是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途径。把激励搞对,实现利益相容就是推进循环经济应当把握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51.

  [2]刘本炬.论实践生态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3]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3.

  [4]刘学敏,中国推进循环经济的深层障碍[J],经济纵横,2005,(7):15-17.

  [5]邱耕田.低代价发展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2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nronglw/8194.html


上一篇:经济管理论文之刍议现代经济下的融资租赁
下一篇:期刊论文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