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2)
裂缝为表面性,宽度较细。走向纵横交错无一定规律,裂缝分布不均匀。大体积混凝土表面较多,但侧面也常出现。
3.3.2 产生的原因
1)表面温度裂缝,多由于温差过大引起,如拆模时天气变化引起温度剧变,将导致混凝土表面急剧的温度变化而产生较大的降温收缩,此时表面受到内部混凝土的约束,将产生很大的拉应力,而使表面出现裂缝。
2)深进的和贯穿的温度裂缝多由于结构温差较大,受到外界的约束而引起的。如大体积混凝土基础、墙体浇灌在坚硬地基(特别是岩石地基)或厚大的老混凝土垫层上时,如果混凝土浇灌时温度很高,加上水泥水化热的混凝土冷却收缩,全部或部分地受到地基、混凝土垫层或其他外部结构的约束,将使混凝土内部出现很大的拉应力,产生降温收缩裂缝。这种裂缝是深进的或贯穿的。
3)基础工程长期不回填,受风吹日晒或寒潮袭击作用,降温时刚度小的构件也常出现深进的或贯穿的温度裂缝。
3.3.3 主要防治措施
1)尽量选用低热或中热水泥(如矿渣水泥、粉煤灰水泥)配制混凝土;或混凝土中掺适量粉煤灰;或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以减少水化热量。选用良好级配的骨料,并严格控制砂、石子含泥量,降低水灰比,加强振捣,以提高混凝土的密实性和抗拉强度,在混凝土中掺加缓凝剂,减缓浇筑速度,以利于散热,或掺减水剂,以改善和易性,减少水泥用量。
2)避开炎热天气浇筑大体积混凝土;必须在热天浇筑时,可采用冰水或深井凉水拌制混凝土,或设置简易遮阳装置,并对骨料进行喷水预冷却,以降低混凝土搅拌和浇筑的温度。分层浇筑混凝土,每层厚度不大于30厘米,以加快热量散发,并使温度分布均匀,同时也便于振捣密实。
3)大型设备基础采取分块分层间隔浇筑(间隔时间5~7天),分块厚度1~1.5m,以利水化热散发和减少约束作用;或每隔20~30m留一条0.5~1.0m宽的临时间断缝,40天后再用干硬性细石混凝土浇筑,以减少温度收缩应力。
4) 浇筑混凝土后,表面应及时用草袋、锯末、砂等覆盖,并洒水养生。夏季应适当延长养护时间,使之缓慢降温。在寒冷季节,混凝土表面应采取保温措施,以防寒潮袭击。拆模时,块体中部和表面温差不宜大于20℃,以防止急剧冷却造成表面裂缝。基础混凝土拆模后要及时回填。
4、结束语
混凝土裂缝危害大,各施工单位要切实做好防治工作,分析产生裂缝的原因。
特别是在炎热高温天气或寒冷地区施工,对原材料和浇筑过程要严格控制,严格按照现行规范施工,减少混凝土裂缝的产生,提高混凝土质量,达到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jixielw/312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