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方法探讨
【摘要】:在实际工程中,混凝土强度的测定,是提高建设工程整体质量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回弹法是国内进行现场检测混凝土实体强度应用广泛的一种无损检测方法。本文阐述了回弹法检测的原理,探讨了提高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结果可靠性的方法和相关对策。
【关键词】回弹法混凝土抗压强度 对策
混凝土的强度是决定混凝土结构和构件受力性能的关键因素, 也是评定混凝土结构和构件性能的主要参数, 其中混凝土的立方米抗压强度是其各种物理力学性能指标的综合反映, 它与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轴心抗压强度、弯曲抗压强度、疲劳强度有良好的相关性, 且其测试方便可靠, 因此混凝土的立方体抗压强度是混凝土强度的最基本指标。但是,在回弹法检测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和探讨。为此,本文根据近年来应用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工作的一些体会,《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JGJ/T23-2001及《混凝土回弹仪》JGJ817-93 等相关规程标准,针对回弹法应用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1.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原理
回弹法是根据混凝土的表面硬度与抗压强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混凝土强度测试方法。混凝土表面硬度
低, 受弹击后表面塑性变形和残余变形大, 被混凝土吸收的能量就多, 回传给重锤的能量就少; 相反, 混凝土表面硬度高, 受弹击后表面塑性变形小, 因而回弹值就高, 从而间接反映了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其适用于自然养护、评定强度在10 MPa~ 50 MPa 的普通混凝土, 不适用于内部有缺陷或遭化学腐蚀、火灾、冰冻的混凝土和其他品种的混凝土。
2. 回弹法检测相关概述
回弹法是通过测定混凝土的表面硬度来推算其抗压强度,是结构混凝土现场检测常用的方法之一。早在20世纪30 年代,人们就开始探索混凝土无损检测技术。随着近年来混凝土技术的发展,新规程《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技术规程》已颁布,并于2001 年10 月1 日起施行。现将新规程中的主要内容简要介绍如下:
(1)回弹仪
规定回弹仪的标准冲击能量仍为2.207J,示值系统宜采用指针直读式,删去原规程中\"采用其他示值系统(如数显式、自动记录式、信息遥记式和微机式等)的同类冲击能量的回弹仪\"。
(2)检测技术
首先是构件的批量检测原规程规定抽检。数量不得少于同批构件总数的30%,且测区数不得少于100 个,现改为随机抽取,检测总数仍不得少于30%,且构件数量不得少于10 件,减少被测构件数量过大的问题。又规定\"某一方向尺寸小于4.5m,且另一方向尺寸小于0.3m时,其测区数量可适当减少,但不应少于5 个,以适用于一般民用建筑例如砖混住宅梁、柱尺寸较小的混凝土结构。
(3)测强范围
由原规程强度换算表中抗压强度适用范围的10~50MP 扩大到10~60MP,超过60MP时可采用冲击能量大于2.207J 的混凝土回弹仪另行制定检测方法及专用测强曲线进行检测。
3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几个主要问题
3.1 混凝土龄期问题
规程明确规定:检测混凝土龄期为14~1000d。换言之,当混凝土龄期超过1 000d后,规程无效。但在实际工程中很多工程混凝土龄期超过1000d,而委托单位又对规程不熟,因此,部分工程技术人员仍然采用规程评定超龄期混凝土抗压强度。
3.2 混凝土测量表面的问题
回弹法是一种表层测试技术,即回弹值反映的是混凝土表面10~15mm 厚范围内的硬度,通过混凝土表面回弹值与混凝土抗压强度之间存在的统计相关性来推定混凝土的实体强度,因此,混凝土检测面的状态对测试精度影响很大。考虑含水率影响后,可以提高混凝土回弹法测试的精度,在制定含水率较大或潮湿混凝土回弹法测强曲线时,应考虑混凝土含水率的影响。
3.3 碳化的影响
混凝土的碳化作用指混凝土内的Ca(OH)2 受空气中CO2 气体作用,生成硬度较高的CaC03 使混凝土表面回弹值增大,但对混凝土强度影响不大,从而影响回弹法测强曲线。
3.4 测试的不规范
实际检测中很少有人严格按照标准规定的技术要求进行检测操作,责任心不强,敷衍了事,这样的检测将带来较大的测试误差,无法保证回弹质量。
4 处理对策
4.1使用回弹仪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回弹仪作为混凝土强度检测的计量仪器,必须按规定进行计量检定,才能保证检测的精度和准确性。为了提高回弹仪测试混凝土强度数据的准确性,减少偏差,建议回弹仪使用单位应作到以下几点:(1)使用回弹仪进行工程测试、数据处理及混凝土强度评定人员,均应受过专门训练或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2)在进行大批量回弹测试时,应自带钢砧,作到每天保养、发现问题,立即送检。(3)测试前必须进行回弹仪的率定试验,回弹仪的标准状态应是在洛氏硬度HRC 为60±2 的标准钢砧上,垂直向下弹击三次,其平均率定值应为80±2,否则回弹仪必须进行调整或校验。严重影响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笔者建议,回弹检测应至少两人进行,一人操作,一人纠正动作、复诵结果,整个检测过程缓慢进行,切忌草草行事。
4.2 消除测试面因素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kuangyelw/423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