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浅析某砂岩型矿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因(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矿业: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3、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简况

本矿床的矿体在1号勘探线地表有出露,其它均为隐伏矿体。矿体产出在那荡组第三层( )下部浅色硅质胶结的细砂岩内。

3.2 矿体的形态、规模、产状

主矿体为似层状,扁平透镜状,小矿体为透镜状。

矿体的规模大小不一,主矿体沿走向延伸大于××m,最大斜深大于××m。

矿体产状基本与所处的地层(J2n3)中的主矿砂岩产状一致。

未发现达到综合利用要求之伴生元素。

矿床属薄层状矿体和中等品位的矿石。

3.3矿物成份和化学成份

矿床矿石类型为含铀砂岩型。含矿岩石主要有浅灰长石石英砂岩,次为灰黑色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少量浅灰色砂砾岩。

矿石的矿物成份主要有碎屑物的石英(45%)长石(25%);其它岩屑(12%)碳质物(1.2%)黑云母和胶结物的方解石(钙质10%)粘土矿物(3%)以及少量铀矿物(沥青铀矿、铀石)和其它金属矿物。

3.4矿体围岩

矿体围岩与矿石大致相同,亦为淡灰绿色或红色砂岩、泥岩。但不同的是围岩中的长石、泥质、炭质物比矿石含量少,而石英含量高,其颜色多为红色或紫红色。

4、矿石结构、构造

矿石结构:主要是细分散状,其次为隐晶状。

矿石构造:以浸染状为主,其次为层状、条带状薄膜状 、不规则脉状、 团块状等。其中浸染状是铀矿物均匀分布于矿石的碎屑或胶结物中,受浸染状炭质、赤铁矿吸附。层状或条带状则是铀矿物沿层或层理面中的碎屑或胶结物一起产出。薄膜状则是铀矿物沿砾石或其它岩屑周围沉淀所成;脉状是铀矿物与黄铁矿等金属矿物一起成细脉状沿层理或岩石裂隙充填。团块状大多是铀矿物和黄铁矿等聚集成大小不规则的团块。

5、铀矿成矿地质条件、铀源及矿床成因

该区铀成矿条件除决定于地层岩性外,还决定于岩相及地质结构。

5.1地层岩性

本区工业矿体均产于侏罗系中统那荡组上段第三层下部浅色中细粒砂岩内,该含矿砂岩的特点是:砂岩中花岗碎屑物以及泥质、炭质、铁质等含量较多,对铀的沉积有利,故该砂岩含铀丰度比其它层位高,为区内的富铀层;砂岩的顶、底板均为不透水且厚度较大的紫红色泥岩。因而具有既能保护砂岩内铀元素不易往外迁移,又为后来含铀的热水溶液活动提供对铀元素进一步富集的有利空间;砂岩具有一定的厚度,成矿的理想厚度在30m以上;砂岩内冲刷构造发育,冲刷构造中富含碳质、泥质物,它既是溶液的良好通道,又是储矿的良好场所。

5.2 岩相

工业矿体赋存的 下部浅色砂岩为滨湖三角洲-湖相过渡沉积的产物,从岩性特征、层理产出等因素判断,矿体主要产于滨湖三角洲前缘相的支流口砂坝亚相与远砂坝亚相中。

5.3 地质构造

该铀矿在与断裂构造关系不明显,但矿床近区域的A断裂,该断裂发生在 含矿砂岩附近,且具多次活动并伴之多次热水溶液活动的特点。故此断裂除提供成矿的必要热源外,它又是热水溶液活动的良好通道。同时又进一步扩大含矿砂岩与热水作用的范围,使含铀溶液在适当部位富集成矿。

5.4铀源及矿床成因

综上所述,铀矿化与地层、岩性有密切关系,说明铀的最初来源主要来自盆地周围提供形成含矿砂岩物质的花岗岩或古生界的砂岩、叶岩、灰岩、硅质岩,这时形成中侏罗统的矿化层。

据前人的研究资料,该铀矿床中沥青铀矿的同位素年龄与中侏罗统的矿化层的同位素年龄相比,矿岩时差较大,说明是多期次形成的,又从本区热水活动和矿石物质成分特点看来,本矿床工业矿体的形成是在含矿砂岩铀的初步富集基础上,在后期的多期次的地质构造和热水活动的作用下进一步叠加富集而成。这时铀的来源主要是含矿砂岩本身或邻近富铀地层。

该矿床的成因类型属同生沉积,后生富集叠加热水型砂岩铀矿床。

6、总结

本矿床矿石中铀主要是以铀矿物和吸附状态形式的存在,铀的最初来源主要来自盆地周围提供形成含矿砂岩物质的花岗岩或古生界的砂岩、叶岩、灰岩、硅质岩,形成中侏罗统的矿化层,后经多期次的地质构造和热水活动的作用下,富含铀热水溶液中的铀离子被有机质、泥质和铁质吸附,进一步叠加富集而成。因此,本区找铀矿首要注意有利的地层岩性加上有利构造和后期热水作用三因素叠加地段。

参考文献

[1] 广西地质矿产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域地质志 [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4。

[2] 杨逢清,胡昌铭,张克信.沉积地层工作指南 [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0。

[3] 魏思华.中国铀矿物 [M].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79。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kuangyelw/4244.html


上一篇:矿山直流电机车应用交流变频技术改造的探析
下一篇:变频调速器露天矿山中的应用及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