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重点如何转移(2)
二、现行劳动关系中集体合同履行难的缘由
调整集体劳动关系,最有效的手段是提高集体合同的履约率。可是如何才能提高集体合同的履约率呢?真正让集体合同发挥它在融洽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作用呢?现在不少企业签订的集体合同没有得到履行,纯粹只是纸上谈兵,没有得到贯彻于执行,严重影响了集体合同的有效发挥。我们经过调查发现,集体合同得不到有效执行的原因,总的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意识不深
现在很多人对集体劳动关系的理解不是很透彻,没有深刻的认识其实质,就无法明白它在调整劳动关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更无法认识到签订集体合同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同时,我们的政府也没有大力宣传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很多法律都只存在于立法层面,只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老百姓才知道有这方面的政策规章。可是,一旦问题出现了,再去弥补,是不是有点盲羊补牢的味道呢?这就需要我们变事后处理为预先分析,把各种可能的事故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内容不具可行性
集体合同签订的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切实可行性,这样它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可是,一些企业签订的集体合同的内容存在很多的不足,比如,有些是直接照搬国家的政策法规,有些是依照其他单位的集体合同文本依葫芦画瓢,甚至有些是天马行空的胡乱瞎编,完全不结合自己企业的实际,这样就导致很多集体合同不具有本企业的特色;内容大而全,大而空;合同的具体内容约定的不具体,不明确;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甚至有些内容完全不符合国家的政策法规。这样使得集体合同缺乏贯彻执行的基础和依据。
(三)法律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没有专门的法律对集体合同内容等要素作出明确而具体的规定。现行的《劳动法》和《工会法》只是对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有些相关的规定。而对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的内容、程序和争议等作出具体规定的是原劳动部于1994年12月颁布的《集体合同规定》,以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0年11月颁布的《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可是他们由于本身的局限,不能发挥很好的
约束和惩罚作用,导致集体合同得不到有效的履行。
(四)监督体制不完善
现在很多企业纯粹为了应付上级或者随着形势而象征性的签订合同,对它的实际履行情况却置之不问,且没有其他的机制对他进行监督。同时很多上级部门也没有履行好监督职能。只要达到一定的签订率,就会觉得任务完成了,至于完成的质量,就在所不问了。所以,正是因为目前缺乏有力的监督机制,导致集体合同成为走走过场,形同虚设的摆设,维护职工的劳动权益更加无从谈起。
三、强化集体劳动关系法律调整的设想
正如前文提出的强化集体劳动关系法律的调整,最有效手段是提高集体合同的履约率。只有使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群众从思想上意识到,集体合同制度是促进企业发展,增进双方合作的必然选择;是保护劳动者切身利益,调节目前劳动关系的有效机制,才能在根本上保证集体合同的履行率的提高。同时,在各项经营管理制度之中纳入集体合同的履行,将他成为企业建立现在企业制度的必要条件之一。此外还需要大力的宣传和教育,让劳动关系双方主体树立法律意识和合同意识,这样才能将集体合同的履行内化成双方自觉的行动。
(一)奠定集体合同履行的基础,要搞好平等协商,提高合同的质量
首先,要从集体合同的内容方面进行着手。这就需要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根据他们劳动性质,岗位的要求,工种特殊性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集体合同,达成共识。当然这是建立在调查研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的基础之上。其次,集体合同的签订要考虑到企业的实际情况,而不是一味的向劳动者倾斜。像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承受能力就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最后,集体合同的内容可以重点强调涉及到关系到职工切身利益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重点对待,不苛求凡事都面面俱到,这样集体合同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
(二)加快集体合同的立法,使集体合同有法可依
目前,我国正在践行“服务型政府”的理念,大力提倡依法治国,。集体合同要想得到预期的效果更需要有法律的保障。一方面,为加快集体和立法步伐,我们需要认真总结之前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的实践经验,借鉴国外的有益做法。另一方面,为推动《集体合同法》的尽快出台,这就需要工会和劳动部门的共同努力。只有从法律的层面详细的规定集体合同的方方面面,让它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行性,才能为推行集体合同制度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
阅读期刊:《劳动保护》
《劳动保护》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劳动保护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11-1179/X,国际刊号:ISSN1000-4335。劳动保护杂志社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主管、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主办,本刊为月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aodongshebaolw/1782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