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文史职称论文发表浅谈初中历史兴趣思索

发布时间:2013-12-11   |  所属分类:历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育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正所谓“乐学之下无负担。”学生对某一学科兴趣如何,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因此,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必须创造一系列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我在十几年的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体系中,从中总结出一些经验,认识到需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培养:

  关键词:期刊杂志网,文史职称论文发表,初中历史,兴趣思索

  一、历史知识的积累是产生学习兴趣的基本条件

  研究证明,只有当某种知识领域中的实际知识达到一定的水平时,才能产生对这一领域的兴趣。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不但获得新知识,使学生感到学有所得。这样学习兴趣才能较顺利地形成、发展起来。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因此“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老师自身就必须首先对历史具有丰富的情感源泉,教师只有平时博览群书,深入挖掘教材,才能在教学中融会贯通,激发学生历史兴趣和热情。

  三、生动具体的讲解事实,发展学生的想像力

  老师要善于进行故事化的讲述,通过有细节,有场面的具体描述,有通俗形象的语言诱发学生的想像力,使抽象模糊的历史事件鲜明起来,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四、在教学活动中设疑

  质疑,以疑诱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贵有疑,有疑才有所思,有思必有所得。面临某创设一定的任务条件使学习种生实际的任务。仅对知识的社会意义的认识还不足以保学证生产生真正的学兴趣。只有使学生为了某种具有的实际任务而进行探讨时,才能更有效地培养其认识兴趣。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的提出应该从历史学科所具有的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出发,坚持史论统一的原则,抓住教学中的实质问题,利用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矛盾,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持久的学习兴趣。

  五、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应采取具体措施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做到有疑必问、几问必解。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可以提供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以及必要的历史文献资料,让学生根据已积累历史知识和教师提供的信息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逐步养成勤动脑筋思考问题的习惯,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六、有效利用课本上的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中使用的教材充分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精美的印刷,生动的插图,富有趣味性的历史小故事,以及探究性问题都让学生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尽可能地利用课文中的这些资源尤其是插图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

  七、努力运用多媒体教室,调动视听,创设情景

  例如:“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老师可以先简单介绍一下甲午中日战争的背景,随后教师可以选择硝烟弥漫的战争场面,在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目睹刀光剑影激烈的战争场面,感到仿佛身临其境,置身于战火纷飞的沙场,对学生加深记忆,增强对历史本身的理解有重要的作用。

  八、“走入历史“挖掘兴趣

  利用所学历史知识,让学生表演历史剧,学生置身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体查认识历史,从而阐述自己的见解,以达到深入掌握历史知识的目的。捷克着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总之,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堂教学过程,积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历史的兴趣,真正从内心深处体会学习的愉快。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ishilw/6856.html


    上一篇:贝聿铭和苏州博物馆
    下一篇:文史艺术评职论文浅谈历史文化名镇价值特色研究和保护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