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关于经济逻辑学及其研究的基本构想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逻辑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选择智慧"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高智慧。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说,21世纪是一个选择的世纪,未来的历史学家如果回顾今天,他们会记得今天最大的改革并不是技术方面或网络方面的革新,而是人类拥有了选择的权利。[1]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人人都能获取信息,人人都要作决策。在我们每时每刻的决策中,作决策的具体准则或方法固然重要,而最重要的是在复杂情况下权衡各种影响因素,并以最为智慧的方式做出正确抉择的能力。我们把它称为"选择智慧"。社会经济发展要靠这种智慧,个人成功也靠这种智慧。这种选择智慧就是经济逻辑学所要研究的核心内容。我们的"经济逻辑研究"课题能够获得"200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资助,就反映这一研究适应了时展的需要和趋势。

1 经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及性质

1. 1 什么是经济逻辑学

理论是用来解释现象的一套简单的逻辑体系。通俗地讲,经济逻辑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及其研究(经济学)中思维现象的结构特征、规律和方法的一套简单的理论体系。也有人简单地说,经济逻辑学就是研究经济推理及其方法的学科。我们研究经济逻辑学理论的目的是为了了解、总结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学研究中的思维特征、方法和规律,这样,既对经济学和逻辑学的理论创新有所贡献,又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经济逻辑学是国内外逻辑学界和经济理论研究界所关注的一个热门课题,也是一个前沿课题。人们都在关注它、谈论它、研究它,特别是一些国际知名的经济学大师们在这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卓越贡献,更是在国际上一次又一次地掀起新的研究热潮。例如,2005年10月,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和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以表彰他们在促进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方面所做的贡献。从约翰-纳什开始,已有多人多次在博弈论这座金矿中淘到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逻辑是经济逻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人说,这次经济学诺奖是经济逻辑学的伟大胜利,博弈论的再次胜利彰显了经济逻辑学的必然性。它把经济逻辑学的研究和普及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现在从媒体到个人,无不谈博弈。

虽然大家都在研究经济逻辑学,但研究的角度和内容并不一致。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目前主要有六种观点:一是辩证逻辑观,认为经济学所研究的经济现象和经济活动是动态的过程,是相互联系而又互相转化的,应按辩证逻辑的观点来总结研究其思维规律[2];二是科学逻辑观,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它的理论体系应该按照科学逻辑的观点来进行构建、评价,甚至是决定取舍[3] 103;三是博弈逻辑观,认为经济活动就是博弈活动,因而经济逻辑应该是博弈逻辑[4] 74;四是语用逻辑观,认为经济活动和经济理论研究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进行的,经济逻辑应该根据情境的变化来总结其思维规律,所以应从语用逻辑的维度来构建其体系[3] 58;五是共生逻辑观,认为经济活动是一种双方相辅相存、共生共赢的活动,因而经济逻辑应该按照这一思维特点,对其思维规律和方法进行概括和总结[3] 460;六是综合逻辑观,即大逻辑观,认为尽管前述五种看法都是对的,但不全面,需要整合在一起,相互补充和完善,认为经济逻辑学是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也是一个包容了众多逻辑学分支的广义行动模态逻辑系统。经济逻辑学这个庞大的模态逻辑系统,不是简单地借用、套用或拼凑在一起,而是从认识论逻辑(演绎、归纳和类比逻辑)、辩证逻辑、科学逻辑、博弈逻辑和语用逻辑等多种视野,直逼经济活动和经济学研究中的各个环节及有关方面,全面、科学地总结其思维特征、思维规律、思维方法和思维模式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有机系统。[3] 6

1. 2 经济逻辑学的研究内容

综合上述观点对经济逻辑学的研究情况,其研究内容大致可分为四个大的方面、十几个部分:第一个大的方面是导论,即经济逻辑学的概念论,主要包括经济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性质、意义和研究方法等;第二个大的方面是经济思维规律论,即整体性逻辑,主要包括不规范模态的确定性逻辑、规范模态的层次性逻辑、对峙模态的论证性逻辑及优劣富集性逻辑等;第三个大的方面是经济思维程序论,即本体论,它主要是对选择思维过程的逻辑分析。选择贯穿于整个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因而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选择,就是说,经济学研究的现象或量,几乎都与选择相关。这是全部研究的主篇、重点。这一个大的方面主要包括经济问题的逻辑、经济信息的逻辑、经济预测的逻辑和经济决策的逻辑等;第四个大的方面是经济思维方法论,主要包括经济假设、经济悖论、经济学解释、辩护及理论发展的逻辑方法以及科学逻辑方法、辩证逻辑方法、经济语用逻辑(包括修辞学)方法、博弈逻辑方法、模糊逻辑方法等。

1. 3 经济逻辑学的特征

综上所述,经济逻辑学认为经济活动和经济学研究是在一定的社会情景中进行的经济人的行为,有效的经济逻辑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的思维形式结构及其思维方法的学科。它不是现有的"传统逻辑"(也同样不是现代形式逻辑)的简单运用或推广。经济逻辑学应该真正有效地进入对经济价值创造的情境与机制的思维研究,并进而实现对其普遍形式的抽象与建构。因而经济逻辑学有以下特色:

1. 3. 1 学科性质特色:经济逻辑学是经济学和逻辑学交叉性研究的边缘学科,体现了跨学科的特质

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学科渗透显示了更为强劲的趋势。有资料表明,最新的高科技成果和基本理论的创新成果几乎都不是在单一学科的范围内取得的,而是带有跨学科研究的特质。无论自然科学与技术领域或是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概莫能外,经济逻辑学亦是如此。它是用逻辑学的工具去研究经济学思维的逻辑结构、方法和规律。这种交叉性研究体现了跨学科的特殊优势,使其理论架构焕发出新的气息,既能提高经济学的研究水平,又为丰富逻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源,同时必将对相关学科产生较大影响。

这种交叉性研究涉及面就相当广,其研究内容复杂纷繁。首先是工具的选择问题,这就要研究作为工具学科的逻辑学的理论继承与创新;其次是研究经济学思维的逻辑结构、方法和规律时,既要涉及经济学方法论,又要涉及经济学所研究的本体即经济现象或叫经济活动。经济活动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证券、金融、期货交易等),从常规的确定性情景的经济活动到不确定的风险情景下的经济决策活动,情况复杂,要摸清其思维规律和方法难度相当大。

1. 3. 2 研究对象特色:以经济推理及其方法为主线

只要我们在经济逻辑学的研究中紧紧抓住经济推理及其方法这根主线,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例如,经济博弈决策逻辑研究。它从决策者所处的决策情境、价值目标、决策的任务空间到决策任务的内部特征,从风险感知与风险选择到风险认知策略的搜索,从风险情境到决策者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结构特征,不仅研究理性的风险博弈决策,也研究非理性的风险博弈决策过程,从而总结其中的逻辑思维规则、程序与规律,而决策推理及方法则是其中的关键。

经济推理不是纯逻辑的抽象推理,而是发生在经济学研究和经济现象中的实践推理或语用推理。这种推理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特征,体现了"节约精力"原则。它决定着我们在整个认识经济推理和建立经济推理的"逻辑形式"与"推理的形式系统"时,应当运用"奥卡姆的剃刀"原则,越是简单有效越能合理地配置资源就越能体现成本效益或"节约精力"的原则。经济推理(尤其是其中的决策推理或策略推理)主要关注的是,如何用知识的收益去抵消因错误和无知而引发的种种风险,用可能取得的成功去抵消可能失去的收益。总的说,经济推理的目的、意图均在于,它在处理认识风险时,要尽量地实现(最小)成本与(最大)收益的平衡。[3] 18

1. 3. 3 理论体系特色:在经济逻辑学体系中既有静态逻辑也有动态逻辑,以动态逻辑为主

经济学前提假设的"经济人",首先是使用语言、符号所表达的知识去进行价值创造的"行为人"。所以,"经济逻辑学"把自己植根于"行为人"的经济行为活动,研究"经济人"的行为活动发生、发展的"行动逻辑"。行动逻辑是研究达到人类目标的行动方案的动态逻辑;而研究命题推演、揭示其因果关系的传统和现代形式逻辑,即有人说的静态逻辑,我们也要大量用到。这两种逻辑的"有效性"判别标准不同,传统和现代形式逻辑,即静态逻辑,是把命题形式的真假关系作为其是否有效的判别标准,而行动逻辑有效性的规则、原则,应当受到包括(人文)价值优先性原则、行动周密性原则、行动经济性原则(有限理性)、行动合作性原则的限制和"介入"。[4] 119虽然如此,但由于它们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于不同的子系统,对于经济逻辑学这个大系统来说,并不矛盾。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理论经济学的本质和概要》中说:"静态学和动态学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它们不仅处理的问题不同,而且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不同的材料。在相同的理论架构中,它们是不同的两个部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组合。但人们只是一直在充分运用静态学,本书主要就是提出这一问题。动态分析仍处在初期阶段;它是"未来的沃土"。"[5] 44

2 经济逻辑学的研究依据

2. 1 社会历史渊源

马克思指出,人的存在形态变化是与经济的发展相辅相成的。经济活动是人类的最基本的活动,经济利益是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利益,经济关系是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关系,经济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矛盾,经济科学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科学。逻辑学是以经济科学提供的规律性认识为基础进行概括和总结,从而得出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的。简而言之,凡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经济活动,有经济活动就会有其独特的思维,有其独特的思维就会有其独特的逻辑学,这种独特的逻辑学就是"经济逻辑学"。经济逻辑学的思想早已存在并发展着,只是不系统,没有被人们所认识,没有形成一门科学。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人类思维的发展,迫切需要也有可能发掘、整理、开发"经济逻辑学"这一思维工具。所以说,经济逻辑学有其深厚久远的社会历史渊源。

就中国本土视野来看,其研究发端于25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墨辩逻辑是墨子及其弟子们,科学地总结了当时领先世界的中国经济活动中,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手工业者阶层的经济思维特点、经济思维规律而形成的逻辑。可以说,墨辩是中国最早的经济逻辑。其论辩的目的是致胜求当,论辩的价值功能就是"处利害,决嫌疑",其承载辩学的文本——《大取》、《小取》的"取"即趋利避害,利之中取大,害之中取小;"取"是行为之"取"以动机与效果统一的行为,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家辩学就在于,它是关于"取"的"行动逻辑"。故而,墨家的推理("推")不仅是形式逻辑的推理(它偏向归纳与类比推理),而且还具有不可否认的行动性、经济性(价值性)、合理性、正当性或妥当性要求。墨家的推理是为其价值观如"节用"、"非乐"以及对"利"、"害"的辨别、选择、取舍服务的。墨辩这种经济逻辑学,在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们进行政治、经济活动时,明是非、审治乱、明同异、察名实、处利害、决嫌疑的必要的思维工具。[6] 2

还如我国战国时代的《孙子兵法》,表面上看是讲打仗的方法、策略,但是其中的决策论(博弈论)思想,很显然,就是经济逻辑学中的博弈逻辑思想的萌芽。正如美国管理学者明确指出的:"在两千年以前,中国的军事就已经开始运用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了。"[7]

2. 2 时展需要

为什么现在要把经济逻辑学明确地、单独地提出来呢?一个具有个性的理由,就是我们曾一度在把逻辑学同社会政治、数学或语言密切联系起来的同时,却把本应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逻辑学同经济疏远了,形成了一般逻辑学掩盖了经济逻辑学,以逻辑学的共性抹杀了经济逻辑学的个性,使人们几乎感受不到经济逻辑学的存在,以至于人们在经济活动及经济学研究中,不能自觉地运用逻辑学工具趋利避害,取得成功。另一个具有个性的理由是,我们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在全球化的经济活动中,人们有许多思维经验,需要我们从经济逻辑的高度去加以总结;同时人们也还存在着许多思维误区,迫切要求经济逻辑学对这些问题给予回答。时代需要经济逻辑学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2. 3 经济学理论研究呼唤经济逻辑学的诞生

逻辑学来自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为经济学研究服务。有见地的经济学家都十分重视经济学的逻辑。斯密的重大贡献不仅在于创立了古典经济学,使经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而且为经济学研究提供了经济学-逻辑学传统。尽管西方经济学经李嘉图开始(特别经边际革命之后),存在着经济学与哲学分离的研究路向。但是,经济学-逻辑学仍然是西方经济学重要的传统。例如获得197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第17版)中第一章专节研究"经济学的逻辑",他告诫经济学人:"必须警惕经济推理中各种常见的思维谬误。由于经济关系通常十分复杂,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变量,因此很容易混淆事件背后的准确原因和政府政策对经济的影响。"他还特别分析了经济推理中常见的三种谬误:后此谬误(The Post Hoc Fallacy)、不能保持其他条件不变(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合成谬误(The Fallacy of Composition)。他还举例说明不注意经济学逻辑会使你犯什么样的错误。"这些错误有时会使你付出昂贵的代价。"[8] 3

许多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经营管理者,也都把逻辑看成是经济学中须臾不可缺少的东西。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曾说过:"对我来说,经济学好像是逻辑的一个分支,是一种思维方式。"[9] 100我国已故著名经济学家孙冶方曾提出把"抠概念"作为经济工作者的基本功。在许多经济学的教材、论著中,我们都会看到"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的箴言,它成了阅读经济类读物的指南。那么,经济学家究竟是如何思考的呢?他们的思考方式与一般人的思考有什么不同呢?英国经济学家戴维·史密斯这样解释:"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是说以逻辑的方式分析问题,用分析取代断言"[10] 5。我国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说:"在建立经济学的理论时,必须对所研究的问题和给定的条件有明确的定义,从前提到结论之间的推论必须合乎严格的形式逻辑规范。"[11] 105

3 经济逻辑学的研究难点和重点

经济逻辑学研究中最为突出的难题:

一是经济逻辑学的对象与性质问题。对经济活动与经济学研究采用不同的逻辑视角进行分析,经济逻辑的对象性质定位就会不同。而只有通过定位,对经济逻辑的分支领域进行新的分类与界定,才能使经济逻辑作为部门逻辑学获得更新的知识合法性辩护与判准。对经济逻辑学除了前述六种视角,还有行动逻辑、经济创新、价值创新等视角,怎么处理?这是难点和重点之一。

二是经济学与逻辑学切入点选取问题。作为对象领域的经济学及经济现象是复杂纷繁的,而作为工具理论的逻辑学精深广博,如何选好二者切入的界面,也是一个要突破的难点和重点。

三是研究中科学性与实用性结合问题。理论要能指导实践。经济逻辑学要能指导经济活动和经济学研究。如何结合,如何指导,是我们要特别注意的难点和重点。

四是经济逻辑学理论架构中工具理论与对象理论的多样性和统一性关系的处理问题。作为工具理论的逻辑学种类繁多,发展很快,选取哪些逻辑为工具,如何处理形式与非形式的问题;作为对象理论的经济学流派亦多,发展更是迅猛,如何选取研究对象,从那个角度去选,都是需要下功夫研究的问题。

以上是经济逻辑学研究中所要突破的四个难点,也是我们要研究解决的重点。

4 经济逻辑学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经济逻辑学是一个全新的科学理论体系,所用的研究方法也是全新的。我们要以逻辑学为工具,结合经济背景来客观、准确地分析、审视、观察经济活动及经济学理论研究中极为丰富的、宝贵的经济思维资源,阐释和概括出经济逻辑学的基本形态与独特规律。

4. 1 研究原则

坚持大逻辑观和大科学观,坚持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的新理性观、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的新文化观、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的平等观、主体性与互主体性统一的新主体观、"无知论"和"有限理性说"的新知识观。

4. 2 研究方法

(1)鼓励采用新方法对经济学及其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的解读。事实证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要取得有分量的高水平成果,除了发掘新资料、从新的角度来审视、考察之外,方法的选择也是相当重要的。固然,从历史上看,经济学和逻辑学研究都已经形成了各自富有自身学科特色的方法论,但这并非意味着理论建构方法的惟一性和永恒性。就体系建构而论,甚至可以说有多少个流派就有多少种研究方法。在中国古代有所谓"十日并出"的神话,后来道家把它作为理论建构的一种象征。道家认为,思想表达与理论建构应该具有"十日并出"的局面,而不是以"天无二日"的框框来束缚人们的创新。这对于已置身于学科渗透与交错趋势的社会大潮之中的我们来说,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我们再也不能固守僵化的教条,而应该有所借鉴,有所创新。所谓借鉴,即意味着借鉴西方同行的某些有效可行的研究方法,例如博弈论、科学逻辑、语言逻辑、符号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引进促进了方法的创新,例如桂起权教授的《经济学辩证逻辑解读初探》等,冲破了以往科学哲学研究的逻辑主义与科学主义阈限,批判性地引入了哲学解释学的方法,从而使其研究焕发出新的理论气息。

(2)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从经济逻辑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历史演变出发,把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论证结合起来。要注重经济逻辑本土化。经济逻辑的分析和发掘,避免用西方逻辑简单地套解中国的经济逻辑思想,把中国丰富的经济逻辑思想变成西方经济理论的翻版。

(3)个案研究法。基于反映现代经济活动和经济学研究的实例的分析,提升、抽绎出其一般的思维结构与程序。经验-归纳-科学抽象,环环相扣。以我们自己的理念与思路去收集资料,并将前人的智慧与艺术,纳入我们致力于整合性重构的新视野之中;而著述,则力求进一步地发前人之未发,阐述我们对时代经济创新的新体验,以回应风险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全新挑战。

(4)形式化与非形式化并重。经济活动是复杂纷繁的,不是单纯的形式化方法所能总结概括得了的,因此,我们将采取形式化与非形式化并重的方法去进行研究。根据研究总结经济实践经验的需要去选用表述方法。

科学的发展走着分化和整体化相结合的路程。学术上的专业分工往往造成学科间的屏障,妨碍人们发现那些时代性的问题。问题是时代格言和呼声(马克思)。聆听这种格言和呼声而提高人类思维的水准,培养人们的理性精神,是逻辑学的功能。

经济逻辑学应运而生,正在夹缝中生长,我们相信通过大家的精心培育,它一定会长成挺拔向上的青松。

【参考文献】

[1]李开复. 选择的智慧[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桂起权. 邓小平的"经济学不等式"与辩证逻辑[R]. 桂林:全国辩证逻辑会议论文集,2005.

[3]瞿麦生. 寻求超越点击经济逻辑[M]. 香港:香港东西文化事业公司,2004.

[4]潘天群. 行为科学方法论导论[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5]理查德·斯威德伯格. 熊彼特[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瞿麦生. 经济逻辑学与构建和谐社会[J]. 安徽大学学报,2006(5):1-5.

[7]霍奇·科隆特·冈特. 管理决策[M]. 吴宏,译.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8]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M]. 17版. 萧琛,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9]马克·布劳格. 经济学方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10]戴维·史密斯. 免费的午餐——易消化的经济学[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11]林毅夫. 论经济学方法论[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luojixuelw/2498.html


    上一篇:纯粹逻辑学与理论哲学的奠基作用
    下一篇:论辩、论证与逻辑学的产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