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文艺美学论文发表分析叔本华美学思想的现象学(2)

发布时间:2014-03-13   |  所属分类:美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所以,客体如果是以这种方式走出了它对自身以外任何事物的一切关系,主体也摆脱了对意志的一切关系,那么,这所认识的就不再是如此这般的个别事物,而是理念,是永恒的形式,是意志在这一级别上的直接客体性。”[5]从这段话来看,观审其实也是一种直观活动,但它所把握到的不再是个别事物,而是理念,是一种一般之物,因而实际上是一种本质直观活动。胡塞尔在谈到本质直观时也曾指出:“这个普遍本质就是艾多斯,是柏拉图意义上的理念,然而是在纯粹的意义上来把握的,摆脱了所有形而上学的阐释,因而是这样精确地理解的,正如它在以上述方式产生的理念的‘看’中直接直觉地成为我们的被给予性那样。”[6]从这里可以看出,胡塞尔和叔本华都主张直观可以把握到理念,而且他们都把这一范畴追溯到了柏拉图,只不过胡塞尔强调现象学所说的理念已经摆脱了形而上学的解释,不再是一种独立的实体或者本体,而是事物的共性或一般本质。叔本华实际上也把理念看作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认为理念乃是意志客体化的产物,从而取消了理念的本体论地位,但他又把意志设定为永恒不变的自在之物(“自在之物是什么呢?就是;—意志”[7]),因此显然并没有彻底摆脱形而上学。

  其次,叔本华对直观和观审活动的分析,与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之间也有明显相似之处。胡塞尔主张,现象学不关注事物本身是如何存在的,只探究事物在意识活动中是如何显现的,因此他要求把实在对象和意向对象明确区别开来。叔本华明确把世界的本原设定为意志,显然并不符合现象学还原的要求。不过,他对现象和意志的区分与现象学对意向对象和实在对象的区分实际上是异曲同工的。胡塞尔主张,意向对象乃是在意识的意向性活动中被给予和被构成的,因而意向对象与意向作用是相对而言的。叔本华的说法也差相仿佛:“如同客体根本只是作为主体的表象而对主体存在一样,表象的每一特殊的类也就只为主体中相应的一特殊的规定而存在;每一这样的规定,人们就叫做一种认识能力。”[8]“作为表象的世界是我们这里唯一要考察的,它是随最早一只眼的张开而开始存在的;没有认识的这一媒介,它是不能存在的,所以也不先于最初一只眼的张开而存在。”[9]当然,叔本华的这些看法是从康德那里继承来的,但显然与现象学的主张暗合。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叔本华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现象学元素。在我们看来,这种情况的出现也并不奇怪,因为现象学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现代思想反思和批判形而上学的产物,而叔本华恰是这种思想的最初源头,因此两者之间存在暗合就是一种必然。当然,这些元素在叔本华那里还是零散而不完整的,并未成为其思想体系的核心,因而叔本华也算不上是现象学运动的真正先驱,但也正因为如此,才为我们从现象学的角度对其思想进行重新阐释,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二、审美经验是一种观审活动

  叔本华把人的直观能力划分为两种类型,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审美经验究竟属于哪一种直观活动呢?从传统美学的角度来看,审美经验显然是一种感性活动,因而属于第一种类型;但在叔本华看来,审美经验却是一种观审活动。用他的话说,审美经验“是纯粹的观审,是在直观中浸沉,是在客体中自失,是一切个体性的忘怀,……而这时直观中的个别事物已上升为其族类的理念,有认识作用的个体人已上升为不带意志的‘认识’的纯粹主体,双方是同时并举而不可分的,于是这两者(分别)作为理念和纯粹主体就不再在时间之流和一切其他关系之中了。这样,人们或是从狱室中,或是从王宫中观看日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10]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对于传统美学的彻底颠覆。

  那么,叔本华何以断言审美经验是一种观审活动呢?这是他从对艺术活动的分析中得出的结论。叔本华认为,艺术的使命就在于把握和传达理念:“艺术复制着由纯粹观审而掌握的永恒理念,复制着世界一切现象中本质的和常住的东西;而各按用以复制的材料(是什么),可以是造型艺术,是文艺或音乐。艺术的唯一源泉就是对理念的认识,它唯一的目标就是传达这一认识。”[11]认为艺术可以传达理念,这并不是叔本华的首创,他引为一生论敌的黑格尔就持这种观点。

  不过在黑格尔看来,艺术是通过感性形式(形象)来传达绝对理念的,因此还不是绝对理念显现自身的最高方式,只有哲学借助于概念才能直接把握绝对理念,因此艺术必然为哲学所取代。叔本华则认为,概念是理性从表象中抽象出来的,而表象则是通过直观把握到的,是一种对于个别事物的认识,因此理性和直观都无法把握理念。那么,观审为何能够把握理念呢?叔本华的解释是,观审活动能够把个别事物转化为纯粹理念:“在这样的观审中,反掌之间个别事物已成为其种类的理念,而在直观中的个体则已成为认识的纯粹主体。作为个体,人只认识个别事物,而认识的纯粹主体则只认识理念。”[12]这话的意思是说,主体在观审活动中不再是个体,而成了纯粹主体;反过来,认识对象也从个别事物变成了纯粹理念。

  这种变化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叔本华认为恰恰出现在艺术活动中,因为真正的艺术家乃是天才,只有天才才具有超越于常人的认识能力,能从个别事物身上直观到理念本身。用他的话说,“天才的性能就是立于纯粹直观地位的本领,在直观中遗忘自己,而使原来服务于意志的认识现在摆脱这种劳役,即是说完全不在自己的兴趣,意欲和目的上着眼,从而一时完全撤消了自己的人格,以便(在撤消人格后)剩了为认识着的纯粹主体,明亮的世界眼”。[13]这就是说,天才之所以能够直观到理念,是因为他能够把自己转化为认识的纯粹主体。纯粹主体与一般主体的差别在于,一般主体总是处于意志的支配之下,其认识活动是为意志服务的工具,因而在主体和客体两方面都处于个体化原理的支配之下。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meixuelw/7257.html


上一篇:美学评职论文发表简述文化艺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实用性
下一篇:艺术理论论文发表分析中国太空美术中的抽象油画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