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北京论文透视生态美学语境里的和谐美(2)

发布时间:2014-12-22   |  所属分类:美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三

  景观既是自然生命本身的外化形式,又必然是为人的感官而显现的“景”和“观”。景观美学关注的是自然生命为人的视角呈现的外在形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人已经成为自然的审美主体,人们对自然眷恋和欣赏的需求更为迫切,更多的人希望到名山大川中寻找生命的乐趣和人生的启迪。所以全球都在重视旅游业的开发与利用,兴建旅游景点。但人类的力量在自然面前,毕竟是有限而渺小的,人类无法成为自然的主宰者。所以,当人们在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同时,一定要明白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能力还有待于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来逐步提高。“乡村是神造的,城市是人造的。”这是诗人但丁的自然辩证法,他看到的不仅是人类的伟大创造,也看到了自然的无穷魅力。

  生命需要自然,人类的生存、生活及发展都离不开自然。有了和谐的自然空间,才有利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时代也才会不断进步与发展。可见,自然环境的和谐是人类进步与发展的客观物质条件,人与自然实属物我相生的统一体。人是自然之子,人类只不过是自然界分离出来的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罢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人们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创造财富,但也要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在赞赏自然景观和兴建人文景观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人文与自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在强调当代人的功绩时,也要关心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地球需要绿色来滋润,人们必须深入理解“青山绿水”、“山清水秀”、“山穷水尽”此类词语的因果关系。没有青山绿水给养,哪有茂林修竹掩映珍禽异兽;没有绿野沃土的现实思考,哪有碧海蓝天的浪漫遐想。即使是环卫工人,也不要等不得黄叶落地就用扫把去打它个光枝秃丫。这不是讲究卫生,而是破坏自然的生态系统。虽说落叶归根,也要等绿叶老黄,瓜熟蒂落。我们不难看到,自然应有的节奏开始混乱: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生态的失衡、物种的破坏,使得人与自然处在空前的失衡与分裂之中。面对当代精神生活的困境,和谐美学具有“拯救精神”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提倡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中国传统美学将以其根本的和谐气质寓于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端正人们遵循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和热爱自然的科学态度。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保持生态平衡。生态讲自然的体,景观讲自然的象,环境强调自然的用,它们分别在自然本质之真、自然现象之美、自然实用之善三个层面言说了自然的审美品质。在这三者之间,如果说任何一个维度的缺失都意味着对自然美理解的非完满性,那么它们明显是共同构成了理解自然美的整体框架。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环保工程的基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要勇于承担生态环境保护的重担。现代工业文明需要我们到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去发现和掌握生态规律。保护自然,修复自然,维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是人类义不容辞的责任。人们不能再使绿洲沦为沙漠,品尝风沙袭人的苦果。在发展文明时,一定要遵循自然规律,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生活富裕,社会安定,世界和平,时代进步的前提条件,也是人与社会、人与内心世界和谐的大环境。由此可见,当代美学虽然在理论的分化中产生了生态美学、景观美学和环境美学,但这三种“美学”却共同指向:建立在生态自然观基础上的新自然美学。 我们一定要端正遵循自然、研究自然、利用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为构建和谐而生态的当代社会不懈努力。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meixuelw/8726.html


上一篇:免费下载文章阐述埃德加·艾伦·坡诗歌中表达的美学
下一篇:论文发表浅析夏代青铜器的审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