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我国古代对低山丘陵的利用(2)

发布时间:2015-07-24   |  所属分类:农业工程: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到了清代,丘陵、山地的耕地面积大为增加,其中,有一部分是辟成梯田,如安徽省《英山县志》中提到:“东西二河上游,及左右山垄之田,大都倚岩傍涧,屈曲层迭多成梯形。”另外,四川、贵州的山坡地,很多都开辟成层层的梯田。

  梯田逐层滞留山坡的流水,使泥沙不致被冲刷,虽取代原有的森林,但不致引起大量的水土流失,是增加山地农田面积,且较不损及生态的一种开山法。清代,梯田的垦辟较以往更为普遍,多少减缓了山区水土流失的速度。

  梯田,自唐宋出现以后,一直沿用至今,今天在一些山区仍然有大量梯田存在。梯田对于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梯田的恶性发展,也会使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并导致水土流失。

  三、分层利用

  为了解决巨大的人口压力,清代包世臣支持劝垦政策,并鼓励人民广泛从事种植,他赞成开山垦殖,但也注意到水土保持和地力维持等问题。他设计一种开山方法,包括分层利用山地、开沟灌溉农田和顺依土性栽植不同树种等措施,以防范水土流失。如《齐民四术》记载:

  开山法,择稍平地为棚,自山尖以下分为七层,五层以下乃可开种,就下层开起……无论秋冬,先遍种萝卜一熟,此物最能松土,且保岁,根充疏粮,叶可饲猪及为粪……乃种玉黍、稗子,杂以芦、稷、粟,其土膏较重者,亦可种棉花,皆宜择稍平地,掘坑种芋、山药、各瓜菜十数畦,以充蔬且备谷……两年则易一层,以渐而上。土膏不竭,且土膏自上而下,至旱不枯,上半不开,泽自皮流,限以下层润足周到。又度涧壑,与所开之层高下相当,委曲开沟于涧,以石沙截水,停满乃听溢出,既便汲用,旱急亦可拦入沟中,展转沾漑也。至第五层,上四层膏日下流,下层又可周而复始,收利无穷……其田农就山岭开地种麦者,实为非计,去家远,粪溉不便……山其赤白土者,阴宜种茶,阳宜种竹,若去出水在五十里外者……以种油桐为宜,或种松、杉、鸦臼也。其黑黄土者,阴宜松、杉,阳宜树漆,收利略远,而计入十倍。

  包世臣设计的开山法:首先,选择比较平坦的地面,自山尖以下分成七层,只开种底下五层,从最下层开始栽植。经芟草、锄土后,在初开的地上种植萝卜。萝卜最能松土,根可做蔬菜、粮食之用;叶可饲猪,得猪粪。接着,栽种玉米、稗子及稷、粟等作物,土壤较肥沃的地方,亦可选择种植棉花,再种十数畦的芋、山药、瓜菜以充实蔬菜、粮食。第二年再往上开种一层,渐次而上。由于不开辟上半山层,山水会往下流注,滋润各个土层,故各层的土膏不致枯竭,旱季也不会干枯。再者,将高下相当的涧流开成沟渠,以沙石拦截水源,蓄满听其溢出,不仅可用来汲水,干旱时也可引水灌溉各个地层,周而复始,便可获得无穷之利益。另外,他建议农民垦山种植,要栽植多年生树木,而不要栽植麦子等杂粮作物,因为离家远漑粪不易,且土壤多属赤土杂有砂砾,种麦不容易有收获。在开山种树方面,他建议土质赤白土者,阴宜种茶树,阳宜种竹树,或是种植油桐、松树、杉树等;黑黄土者,阴宜种松树、杉树,阳宜种漆树。植树收利的时间较长,但收益能达十倍。

  包世臣倡导的开山法,将山地分层加以利用,只在山岭下层种植农作物,上层仍维持植被良好的状态。其次,利用山上水流挟带的“土膏”,滋润下层田地,或是开通沟渠来灌溉农田,以避免干旱。再者,依据土壤之特性,指导农民在山区栽植多年生树木。这种兼顾地力且不固执于种植粮食作物的做法,确实较能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并获取长远之利益。

  但这种模式在古代并没见实施,而现在江西赣江流域千烟洲的农业,充分体现了这一理念。千烟洲利用地形优势,发展立体农业,从丘上到丘下,农业布局大体为用材林—经济林或毛竹—果园或人工草地—农田—鱼塘,这种山地利用模式,是一种良性的生态系统,经济效益实现了包世臣收入十倍的目标。

  小编推荐站内最受大家欢迎的农业杂志:《陕西农业科学》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陕西农业科学杂志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61-1089/S,国际刊号:ISSN0488-5368。陕西农业科学杂志社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办,本刊为月刊。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gongchenglw/14749.html


上一篇:农业论文发表之栽培猪苓的模式
下一篇:农业论文发表农业生产中对基因工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