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0-03-13   |  所属分类:农业工程: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生态文明一直是社会文明得到发展的根基。在人类社会的历史文明当中,包含了诸多生态文明成果。作为人类历史文明当中重要成分的中华传统文化而言,其中亦涵盖了大量的生态文明成果。文章将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希望能够为现代生态文明的建设提供更多的思路。

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关键词:传统文化;现代生态文明;生态理念;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现今一个时期,研究界对于当代生态文明给予了关注,并由此推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不过遗憾的是,此种研究的视角未能给予传统文化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由此忽视了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意义。其实,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了诸多的生态文明观,探究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如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是非常有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将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文明观着手,分六个层面就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如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展开探究,以供参考。

  一、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生态文明观

  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后,人类对于所处的自然界一直表现出强烈地好奇感,并对于所不能解释的现象表现出了敬畏与崇拜之情。在人类生产力水平持续提高之后,尤其是欧洲产业革命完成,此时的人类对于自然界不再如同以往那般敬畏,而是按照自身的想法去改造自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类各种活动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造成了各种各样的破坏。在二十世纪下半叶至今,日趋恶化的环境使得人类生活境遇变得越来越恶劣,让人类的生生存面临了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表现为:物种消灭速度加快、水资源短缺、空气质量下降等。在这些问题面前,人类社会开始思考导致这一系列问题的成因所在,以及分析如何能够改善生态环境,让人类社会的发展同生态环境的保护做到同步,是目前人类所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重要问题。国内一部分研究者在如何改善生态环境这个问题上,从中华传统文化当中发现了研究方向,这些研究者指出,在传统道家思想当中,囊括了大量的生态文明观点,诸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观点,无不为表现出一种强调人同自然和平相处的环保理念,这些理念对于生态文明的构建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推进人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这个问题上,应当从中华传统文化当中获取理论给养,以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性理念。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如今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了非常多的生态文明价值观,比如“天人合一”“制天命而用之”“善假于物”“物尽其用”“物无贵贱,万物一齐”“道法自然”等。这些哲学观应用到现如今生态文明建设中,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下面,笔者将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对“天人合一”,让公民养成生态美学价值观、“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变化、“善假于物”“物尽其用”,杜绝铺张浪费、“物无贵贱,万物一齐”,遵从平等的价值观、“道法自然”,认同自然法则、科学应对环境保护同社会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六个方面的启示展开论述。

  (一)“天人合一”,让公民养成生态美学价值观

  中国古代非常尊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思想倡导主体要对自然保持足够的尊重,原因在于,自然界是人类生命的起源之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无法离开自然界。就像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主体无法脱离自然界存活,主体自身亦是自然界当中的一份子。由此可以说,人类社会同自然界并非是彼此隔离的,而是表现为彼此依存的关系,基于这层意义,人类必须善待自然界,对于自然界不能过度索取,应当注重让自然界能够恢复生息。因此,各国政府和环保组织应当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与教育,使之逐渐养成科学的生态理念,并且认识到自然界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价值以及现实意义所在,并由此使得社会公众能够逐渐养成生态美学价值观,从而学会欣赏自然之美,而不会盲目地推崇工业之美。

  (二)“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规律变化

  “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天论》中的思想。荀子认为,“天命”是具有必然性的自然法则,我们要了解自然法则内在的规律,掌握自然规律变化,并且要对其加以利用,按照自然规律办事,自然界才会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否则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只会愈加尖锐。这就要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只有充分地利用自然规律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进行改造,才能造福人类。

  (三)“善假于物”“物尽其用”,杜绝铺张浪费

  现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铺张浪费情况也越来越显著。不仅仅是生活中,在生产中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我国存在着很多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不仅有重复建设行为,也给社会资源带来了巨大的消耗。最恶劣的是一些地方对稀缺自然资源掠夺式开采,而国内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水平不高,很多是以低价出售到国外,这种“开源”未“尽用”的不明智作法,更要警惕和深省。荀子极力主张和宣扬一种开源节流,取用有节,物尽其用的思想。这种有效保护和利用环境的思想正是现代社会解决资源短缺、合理利用资源的一项合理而有效的对策。

  (四)“物无贵贱,万物一齐”,遵从平等的价值观

  现如今,我们过于关注物质生产,常常是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导致生态环境恶化。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社会发展就会失去自然载体,人类社会必然会陷入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其实是一种平等的价值观。为此,我们要摒弃传统社会以物质生产为中心,而转向以人、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为中心。以“物无贵贱,万物一齐”的思想,看到自然统一的整体性,又能充分尊重其差异性,让自然界万物各得其所,并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五)“道法自然”,认同自然法则

  《道德经》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赵鹏飞(永年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056000)·文化综合·然。”“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庄子·知北游》)。从这些思想当中能够看出,社会公众必须尊重自然,同自然保持和谐的关系,在能够满足自身生存诉求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不去破坏物种平衡。

  (六)科学应对环境保护同社会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

  在人类以往的历史上,经历过“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由此使得人类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此,应对科学地应对环境同社会经济发展二者之间的关系,有鉴于此,人类在对自然生态环境加以开发以及利用的过程当中,不应当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而是应当在这一过程当中确保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能够处于可控状态之下。面对欲望的无限性以及生态资源的有限性,人类必须对二者加以平衡,而最为行之有效的方式便是重塑自身的环境观,并由立法机关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制度性保障,由此方才可以使社会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同步化,这样亦能够使得人类社会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让以往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生态环境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

  三、结语

  以上,笔者结合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哲学思想,对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启示进行了探讨。现如今,人们逐渐认识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也了解了破坏生态文明的后果。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生活节奏不断加速的今天,放慢脚步,回顾传统文化,参悟古人的智慧,对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只有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才能实现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确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竞男,王晓丰.中国传统文化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6,v.33;No.190(02):25-27.

  [2]张鹏立.道家生态智慧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4):51-53.

  [3]刘英,张玉萍.我国少数民族传统生态伦理思想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3(02):154-157.

  [4]闫祯.当代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天人合一”思想——基于东西方传统文化差异比较研究的视角[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02):91-95.

  [5]于洋,李伟.中国传统生态智慧的当代价值审视[J].大连干部学刊,2014(7):54-57.

  [6]唐眉江.传统身心安顿之道与当代生态文明建设——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的思考[J].现代哲学,2013(05):123-129.

  [7]陈霞.和合文化对我国当下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启示[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109-112.

  [8]张正春,程钢.美丽中国的生态文学与生态信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学、生态美学与生态哲学[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17):63.

  作者:赵鹏飞 单位:永年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gongchenglw/21339.html


    上一篇:播种机电气自动化技术
    下一篇:旅游定制师核心能力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