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职称论文发表浅论示范区创建路径(2)
(2)整合利益联结机制,带动产业
化经营推行“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农户”等模式,带动农民增收。积极探索创新“龙头企业承包、公司经营、农户参与、保底计薪”和“业主租赁、返租倒包、联合经营、订单回购”等运作模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互利互惠,尽量实现“农民零风险、收益最大化”目标。截止目前,全区有45名在职职工带领农民领办创办产业基地,组建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239个,引进和培育大户375户,成为我区科技兴农的中坚力量。
(3)强化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打造了“吉友”牌、“严文”牌、“龙安”牌龙安柚“;优舒”、“椿记”牌蔬菜等一批农产品品牌,提高了全区农产品竞争力。目前,龙安柚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广安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川东特色蔬菜优势区。
5.抓组织保障,做到示范带动高效化
(1)强化政策激励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加大财政支农支出。2011年,全区财政支农实现10.9亿元,同比增长23.8%。加大政策扶持,连续3年出台《发展现代农业奖励扶持办法》,奖励资金逐年递增,由2008年的800万元提高到现在的1200万元。另单独制定了《龙安柚产业基地建设意见》,由区财政每年预算500万元设立龙安柚产业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对集中连片种植规模达500亩以上的新建龙安柚基地,给予每年每亩220元的幼树抚育费。
(2)强化政府主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推广和基地建设,成立了现代农业园区管委会办公室、专门的龙安柚产业发展办公室和蔬菜产业发展办公室,切实加强组织、规划、管理和督导,严格目标管理和考核,及时统筹、协调和解决各种问题。
(3)强化人才保障在重点产业区域建立了区域性的技术服务站,在每个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重点乡镇配有10名以上的技术骨干负责技术推广,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聘请西南大学等高校专家教授作为我区科技兴农的顾问,2011年我区从高校引进10名硕士研究生、20名本科毕业生,有效解决了产业发展和科技人才短缺问题。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开展农民“双技能”培训工程,开展优质粮油、畜禽、果蔬、茶叶等职业农民技能培训,机械、材料、化工、汽车产业等外出务工技能培训,造就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二、存在的问题
1.群众观念陈旧,接受能力不强
受几千年传统农业的影响,群众思想观念陈旧,单家独户、分散生产经营仍占主导地位;大部分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学习运用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不强。
2.农村劳动力缺乏,土地撂荒严重
由于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经商或举家迁至城区、都市定居生活,留守者大多为老弱病残,“空心村”现象普遍存在,农村劳动力严重缺乏;加之部分村社由于自然条件和生产条件差,农民不愿耕种土地,土地撂荒现象较为突出,规模化、集约化生产难度大。
3.产业基础薄弱,总体规模较小
经过大力培育,我区特色产业虽初具规模,但受传统农耕文化影响,大部分农民习惯什么都种、什么也不突出的种植行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态势没有全面形成,规模较小,产品档次较低,市场占有率不高,品牌经营、联户经营、联合销售远远跟不上产业发展的需求,农业科技水平急需提升。
4.基础设施滞后,发展制约突出
多年来,因区级财力薄弱,对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条件相对较差,加之自然因素制约,农户基本上是靠天吃饭,这也严重阻碍了我区科技兴农的步伐。
5.发展基础薄弱,机制有待完善
龙头企业缺乏,带动能力不强,从全区现有的龙头企业来看,不仅数量较少,而且企业品质及其规模实力仍需进一步提升。服务体系有待健全,目前市场建设、信息服务、技术培训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比较滞后。土地流转、投融资机制等还不够完善。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快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支撑
一是加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
二是完善和落实优惠政策,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下乡创办科技园区、经济实体;
三是积极与大专院校、农业科研单位、企业集团联姻,加强合作,借助外力推进科技进步;
四是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成果进村入户的有效机制和办法,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五是切实搞好科技示范。重点抓好水稻推广强化栽培示范、畜禽良种改良示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示范、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等。
2.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金保障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和方式转变:对传统农业地区和重点产区要重点倾斜,支持方式要适应市场,重点向农业龙头企业、业主大户、专合组织倾斜,支持其通过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带动农民致富;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gongchenglw/700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