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工程评职范文谈中国转基因油菜研究现状及发展对策(2)
通过对此次专利检索的数据整理发现,国内共有21个省市申请了转基因油菜专利,此外还有美国、法国、德国等8个国家在中国申请了转基因油菜专利。在专利申请总量上,湖北、北京、江苏和上海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湖北省申请专利78件占转基因油菜领域专利总量的29.1%。图2显示了转基因油菜专利在1985~2011年间专利申请的地区分布情况(前10位)。
2.4 转基因油菜专利申请机构分布情况
从申请人组成来看,中国的转基因油菜专利申请人主要是科研院所和高校,大多数专利为科研院所和高校所申请,公司和个人的申请数量只占到很小一部分。这表明在中国科研院所和高校积聚着转基因油菜方面的绝对科研力量,而公司在科研水平和技术储备以及创新能力上依然较为落后。1985~2011年,转基因油菜技术领域申请数量排行前10位的机构(申请人)。
2.5 转基因油菜专利申请技术分布情况
国内转基因油菜在特异性启动因子基因、生理生长基因、不育基因、分子标记等方面申请的专利较多。研发力量则主要集中在抗逆基因、抗病基因和油菜种子品质性状改良上;在抗虫基因申请和抗除草剂基因的专利件数则较少,分别只有3件和1件,而国外公司产业化推广的基本都是抗除草剂品种。
分析以上情况可见:
①转基因油菜专利申请数量整体偏少。截至2012年3月,转基因油菜专利申请仅268件,相比其他领域数量明显偏少,这与相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专利保护意识薄弱有极大关系,也可能与对转基因植物的审查持谨慎态度有关。同时警示国内在转基因油菜育种产业化进程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②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持有量占有较大比例,显示出其在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存在着巨大潜力,但企业作为产业化推广的主体却在资源配置没跟上,科研体制成为了制约瓶颈。
③转基因油菜专利申请多以应用专利为主,核心领域的研发深度较浅甚至并未涉及。不利于中国在转基因油菜领域的技术储备研发,也不利于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联盟,难以拓展中国企业的发展空间,制约中国转基因油菜的产业化进程。
3 中国转基因油菜产业发展现状
3.1 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现状
商业化转基因油菜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加拿大和美国,至少有11个品种已经开始商业化生产。国外用于产业化生产的转基因油菜品种性状主要集中在抗溴苯腈除草剂、高月桂酸含量、抗草甘膦除草剂、抗草胺膦除草剂和育性改变等几大方面[8]。长期以来,商业化的转基因油菜品种一直是以对除草剂的耐性为最主要特性, 其次是复合性状转基因和抗虫转基因[3]。据统计[1]转基因油菜性状抗除草剂占61%,复合性状(抗除草剂和抗虫)占22%,抗虫占17%。
国内转基因油菜的研发比其他转基因作物更为滞后, 目前中国转基因油菜仅处于批准进行生产性试验阶段。迄今尚未见到有明显应用前景的产品可作为产业化的首选,与国外相比中国转基因油菜的研发和产业化,还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10]。
3.2 转基因油菜进口现状
农业部于1999年颁布了《农业生物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实施办法》。经过专家们科学、严谨的分析和试验,2004年3月美国种业巨头孟山都远东有限公司和拜耳作物科学公司在中国通过安全评估并分别获得了由中国农业部颁发的7个转基因油菜品种的进口安全许可证书[3]。包括孟山都公司的抗农达(草胺膦)品种GT73/RT73和拜耳公司的另外6个抗除草剂(T45、Oxy-235、Ms8Rf3、Topas19/2、Ms1Rf1和Ms1Rf2)品种[8]。表3给出了中国2009~2011年进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转基因油菜审批情况。
中国平均每年进口油菜子100多万t,最多时达300万t,并且有60%以上的是转基因油菜。但是这些进口到中国的转基因油菜只能用作加工原料,禁止在中国种植[8]。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gongchenglw/742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