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城市景观生态学论文精心的随意(3)

发布时间:2015-12-24   |  所属分类:农业环境: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目前我国大城市的景观建设正在由广度向深度发展,出现了许多可喜的现象,许多地方整治那些违章建筑以显露插入城市的山体,有的下大力气治理城市长期受污染的河道,有的想方设法恢复历史文物地段的风貌,有的在研究规划城市的生态景观,领导决心大,把文章做到了实处,执行者有信心,百姓拍手叫好,这种建设真正维护了市民权益,让老百姓受益,又使城市的城市面貌大改观,这种景观建设才真正地进入正题。如能精心地策划,精心地保育,二十年后,我们的城市又是一番多么了不起的景象!实施过程要考虑景观建设的时间性,树木种植要规划先行,少量地移植些大树要看需要,那些被修剪得残枝败相的大树放在新建筑边上,很煞风景,要是种大些的树苗,排列整齐,过不了几年长势就很旺盛,那该多好。笔者看到南方一现代广场移了8棵大树,只活了两棵。那些在山里自然生长的大树移到广场,饱受烈日的烘烤全都枯焦,一棵树上仅有活着的几组小叶片,十分可怜。城市绿化建设是门科学,只有长期、渐进、可持续地发展才能见效。急于求成,违反科学的主观臆造,突击式的做法不仅浪费了财力,也难得收到好的效果,更谈不上能塑造出美的城市景观。

2000年,英国的弗莱普敦教授在北京召开的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主题报告中专门谈到“地景形式与挽救策略”,他认为“应用地景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当今连片城市化的广阔地区的恶劣环境”,“地景营造具有田园式的魅力,有天然近人的优势,这也许能够解释为什么可以成功地完成大片地区艰巨的(景观)重建,组织整理工作。而许多规划师设计师在这种空间尺度的设地工作往往以惨痛的失败而告终”。他说“与今天的建筑设计相比,景观设计可能对社会有更深刻的影响,绿化则具有补偿性的作用,因为它从社会文化因素扩展到广泛的生态系统”。这些话对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有普遍意义,特别对我国的城市建设更具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前,我国的城市大规模搞景观建设是历史的必然,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如果能自觉地强调建筑,地景与城市规划的融合,遵循规划的基本原则,用地景策略去限制,抵制那些受利益驱动,四处扩张不顾周边环境的单体建筑的设计。那时,我们的城市化的建设和发展会健康得多,获得的将是一种讲求效能、多样,生态和人本主义的城市景观,那种美感或许与现在的廻然不同。结果要比现在的所作所为意义上要深刻得多。会比较地符合世界发展的潮流,更富有自己本民族和地区的特色,也不会盲目地模仿抄袭,跟在别人的后面跑。

我们的城市注定要成为表现中华民族精神面貌的载体,运用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民族凝聚的巨大的力量,运用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去塑造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城市景观是必定无疑的社会潮流,当然,我们更要看到建设好的城市景观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要更好地研究我们的国情,学习世界各国成熟的好经验,注重实用,讲求经济实效,刻意地追求一种健康,舒适,安全又自然、美好的生存环境,就大有希望。

参考文献

[1]Robert Maxwell,《Sweet Disorder and the Carefully Careless》, 1993, 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

[2]Kenneth Frampton,《千年七题:一个不适时地宣言》,曙光,200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推荐期刊:《新重庆》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坚持实事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严谨学风,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弘扬民族优秀科学文化,促进国际科学文化交流,探索防灾科技教育、教学及管理诸方面的规律,活跃教学与科研的学术风气,为教学与科研服务。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huanjinglw/16723.html


上一篇:环境监测论文发表大气环境监测质量管控措施
下一篇:环境工程职称论文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与其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