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浅析农业观光园规划原则与方法(2)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农业环境: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农业观光旅游是生态旅游的一种,所以农业观光园的景观规划设计一方面要依据\"景观生态学理论\"和\"景观美学\"理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组织各景观要素,另一方面要在满足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旅游项目。

由于农业观光园有其特殊的景观特点和生态系统特征,所以基于可持续性和生态优先原则的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应是一种多层次、多目标的整体性规划方法,包含了针对各种目标层次的方法手段,这些方法彼此共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农业观光园景观规划的方法体系 。

2.1 完善景观结构方法

通过划分、调整来完善农业观光园景观的基本结构元素,串联起景观系统的各个环节,使其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景观结构是景观功能存在的基础,只有保证景观结构的完善才能实现景观功能的高效发挥。但农业观光园景观结构往往由于人为的改造和活动而显得十分不稳定,因此,相应的景观规划方法就是补充景观结构的薄弱环节,使其更加完善而获得稳定。通常是通过建立充分的斑块和廊道把农业观光园中每一处农业用地、绿地、水系都纳入景观结构之中,同时根据观光园现状确定斑块的最佳位置和最恰当边界。最终建立一个丰富、高效,可以自我供给、自我支持的动态景观结构体系。

2.2 生态工程方法

传统的景观创造强调人工对环境的改造,虽然能短期实现目标,获得崭新的景观,但往往会破坏原本稳定的生态环境。生态工程方法则通过维持环境的某种程度的生态多样性来发挥环境的能动性,实现景观的自我增益。生态多样性能形成一种综合的\"栖息环境\",这种栖息环境具有丰富的层次结构,能自行生长、成熟、演化,并抵御一定程度的外来影响力,即使遭到破坏,也有能力自我更新、复生。建立在这种栖息环境上的景观就是自我设计的景观,它意味着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资源的永续利用。

3 结束语

农业观光园是在特定的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中存在,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方法在一定的环境中具有表征的内在规律。农业观光园的规划设计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划原则与方法,协调其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从而创造出和谐的农业观光园景观。

参考文献

[1]王浩, 程红波 农业观光园规划与经营[M].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8~9

[2]吴人韦, 杨建辉 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04,(1):53~54

[3]刘黎明, 曾磊, 郭文华 北京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初探[J].农村生态环境2001.3

[4]王显明 城郊型观光农业园规划初探[D].西南大学 2009,35,50~51

[5]史莹 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与实践[D].南京林业大学.2009,61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huanjinglw/6427.html


上一篇:农业环境职称论文发表浅析南陵县农村环境保护
下一篇:浅谈建筑节能设计之光伏建筑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