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评职论文浅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对策(2)
1.4 农村环境监管能力有待加强
农村环境保护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农村环境监管能力亟待加强。近年来,虽然环保基础能力建设得到较大改善,但目前乡镇环境监测执法条件落后,环保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造成农村环境监管装备不足,监测执法水平落后,对农村出现的突发应急环境问题反应滞后。部分农村长效管理跟不上,环境保护及卫生保洁未能长期坚持,基础设施无专人管理等现象突出,管理制度不健全。
1.5 环保宣传依然不够,农民环保意识有待提高
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环保宣传力度不够,一些乡镇干部只注重搞政绩,缺乏新农村建设的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观念,不重视农村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的保护,盲目开发新项目。有些农民素质较低,环保知识欠缺,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却忽略了环境保护,引发了各种环境问题,如对森林的乱砍滥伐,水资源浪费,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随意排放,造成农村环境脏、乱、差,严重影响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
2 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
2.1 科学规划,突出地域特色
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合理编制农村环境保护规划措施及实施方案。科学规划是合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前提,规划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结合农村地区的区域环境特点、产业基础和自然资源等具体情况,严格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法规体系,突出地方区域特色,明确发展目标,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环保基础设施。充分利用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承德市建设国际旅游城市及生态市、生态县的有利时机,紧握国家及地方政府的优惠政策,抓住机遇,以重点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创建生态乡镇、生态村为带动,建立高校合作机制,组织专家参与制定和讨论规划内容及目标,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有计划、有步骤地全面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最终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
2.2 挖掘潜力,优化产业结构
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发展: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承德市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加快三个发展,真正把科学发展观具体化,把生态文明提升到新的高度。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要立足保护环境,尊重生态,不仅给后代留下金山银山,更要留下绿水青山。
一是发展生态农业,延长循环经济产业链条,促进农民增收。按照现代化农业及农村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绿色生态农业示范乡建设为抓手,以粮果蔬种植、花卉苗木、畜禽养殖等三大主导产业为导向,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与资源状况、环境容量相互协调,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结构模式。
二是运用生态种养理念,开展畜禽生态产业链研究。积极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形成以资源为链条的循环经济框架,建设主导产业基地,即以粮食及蔬菜、蘑菇等其他农副产品龙头加工企业为依托的加工企业循环经济链条;以生猪、肉鸡、肉牛等畜牧生产企业为依托的畜牧加工循环经济链条;以山杏、板栗等生态林果产业及其加工业为依托的循环经济链条;以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秸秆循环经济链条。通过上述四个链条的设计,实现“农业—加工业—旅游业—服务业”的产业间循环。发挥承德市旅游资源优势条件,充分利用山水景色、田园风光、农家菜肴等特色名品,结合区域的旅游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家乐休闲游。
三是大力推进农产品的清洁生产,以生产要素为纽带,选择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实体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形成“沼气—清洁能源—有机肥—生态农业”等生态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3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尽快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2.3.1 加大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建设
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划定水源地保护区,优先治理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周边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养殖和农业面源污染,改善水源地环境质量。按照国家和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保护,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监测和管理,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防止重大污染事故造成对水环境的危害,确保农村饮水安全。
2.3.2 积极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以重点流域、重点乡镇为主导,优先考虑水源保护区、主要河流上游及两岸重点乡镇、工业区、国家级保护区和风景区及环境问题突出的乡镇,实施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排水量大、临近干流、对流域水质影响较大的集镇和规模较大村庄生活污水,应建设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及中水回用工程,全面深入实施污水综合治理工程,采取多种投融资手段筹集资金,确保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完善污水收集系统,提高生活污水普及率。对于县城或乡镇周边村庄的污水可纳入县城或乡镇污水收集管网;对居住比较分散、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氧化沟、生物塘等多种小型、生态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分散农村通过户用沼气池、户用化粪池、人工湿地等分散处理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并实现废物综合利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huanjinglw/693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