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环境评职论文发表煤炭环境保护的整治策略
关键词:农业环境评职论文发表,期刊杂志投稿,煤炭环境保护,整治策略
1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和煤炭消费国。本世纪以来,我国煤炭开发利用量以年均2亿吨的速度在增长,2011年已经突破35亿吨,占世界的45%左右毫无疑问,煤炭的开发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并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同时,由于对煤炭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大规模和不合理的开发等等一系列的原因,导致煤炭环境日益恶化,不仅阻碍了可持续发展,还对人身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尽管现在部分煤区已经开始着手治理煤炭开采带来的环境污染,但由于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环境治理工作仍是一项重点关注的工作。
2煤炭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2.1水体污染在煤炭环境污染中,以水体污染影响最大最广。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的破坏以及煤炭加工企业对水资源的污染与耗损,导致了水资源并不丰富的我国水资源却在急剧的减少。据调查,在我国煤炭的主产区,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都出现了水资源紧缺的状况。全国96个国有重点矿区中,缺水矿区占71%,其中严重缺水矿区占40%。此外,由于很多洗煤厂大量排污,水中含有悬浮物等污染物,有的甚至还有很多有毒元素,导致很多人喝不到干净水,甚至无法进行正常的作物种植,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
据统计,中国煤炭每年生产的各种废污水约占全国总废污水量的25%。此外,由于煤炭大规模不合理的开发,破坏了地球表面的地质构造,造成了地表挖损、塌陷、压占等,对水循环系统、地表植被造成了一定的破坏,严重的将导致井泉干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有数据显示,山西省平均开采1吨煤炭,矿井排水0.87吨,每年因采煤破坏地下水4.2亿立方米。
2.2粉尘与废气污染研究表明,煤炭利用过程中向环境释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悬浮颗粒物等大气污染物以及甲烷(CH4)、煤炭环境保护的探讨及治理对策陈刚CO2等温室气体,已经成为了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其中SO2和氮氧化合物均为致酸物质,SO2进入大气后遇降水形成的酸雨对人体和环境都有直接危害,侵害土壤、破坏森林、抑制农作物生长等,如今酸雨已成为了全球性的污染。由于国家对NOx的排放限制,现在许多脱硫项目已开始脱硫脱硝一起进行,达到脱硫脱硝同步运行。
目前,已被国内外广泛开发的脱硫脱硝技术包括:湿法;双碱法;氧化镁法;氨法;干法、半干法烟气脱硫等。其中,湿法占的应用最广,约占85%(其中石灰石石膏法36.7%,其它湿法48.3%)喷雾干湿法0.4%、吸收剂再生脱硫占3.4%。湿法反应速度快、效率高,但占地广、投资大、耗电耗水。双碱法利用其浆液或水溶液作为脱硫剂洗涤烟气脱硫。氧化镁法是利用MgO、ZnO等金属氧化物对SO2的吸收能力,将其作为脱硫剂洗涤烟气脱硫,我国氧化镁资源丰富,利用此法可进行预先除尘除氯。氨法也是一种比较成熟的脱硫技术,它是采用氨水作为脱硫吸收剂,其反应速度要比石灰石快得多,但价格较高。干法主要是指脱硫的最终产物是干态的,包括喷雾干湿法、循环硫化床法、荷电干式喷射脱硫法等。
此外,CO、CO2等温室气体其浓度的增加会使对流层中的臭氧增多,平流层的臭氧减少,导致照射到地面的紫外线增加,诱发皮肤癌等疾病。而这些气体主要来自煤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尤其是矿区自用的煤消耗量比较大,而由于大多的燃煤炉和窖炉过于陈旧,导致燃烧效率低,故产生更多的有害气体,此外,也有很多民用炉灶烧散煤,污染相当严重。
其次矸石山自然和没对自然也会释放出废气,尽管被通风喜事后浓度有所降低,但由于数量过大,依旧对环境产生了相当的影响。粉尘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最主要的污染物。粉尘多为固体小颗粒,吸入身体会危害身体健康。粉尘主要是在采煤过程,原煤、煤矸石地面运输,露天矿剥离的过程中产生的。此外矿井的主要尘源是采煤工作面和掘进面,其产尘量约占矿井总产尘量的80%。还有矿井排风也会产生粉尘和有害气体的污染。
2.3固体废物的污染煤炭固体废物是指煤炭在生产、加工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不再需要或暂时没有利用价值而被一起的固态或半固态物质。固体废物的污染在煤炭开发中主要是煤矸石、露天矿剥离物、煤泥、粉煤灰等的污染。煤矸石主要来自与巷道掘进和采掘过程中从顶板、夹层里采出来的矸石。
在我国,煤矸石大部门采取堆积贮存的方式堆放在煤场附近、农田、山沟、坡地等地方。形成了许多矸石山,我国目前排放矸石量约为1.5~2亿吨。露天矿剥离物已堆积达1亿多吨。煤炭固体污染对环境的污染很大,煤矸石若不合理处置与利用,长期堆放于地表,侵占了大量土地,破坏自然景观。并且有的煤矸石易发生自然,产生的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此外,高硫煤矸石经过淋溶将会造成土壤和水体的污染,损害水生生物和农作物。煤炭固体废物具有排放量大、分布广、面广、持续时间长等特点。
3煤矿污染的治理对策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huanjinglw/769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