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果树文化价值与应用前景

发布时间:2020-12-16   |  所属分类:农业经济: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果树的文化价值是由人们的情感需要而赋予果树的某种文化内涵。我国果树文化历史悠久,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果树的花、果、叶等自然属性具有普遍的认知或应用,而对于果树的文化价值却认知不够或应用较少。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与休闲品质需求逐渐加强,文化旅游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结合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以果树的文化价值利用为切入点,系统论述了果树的文化内涵、果树的文化形态、果树的文化特征,并从意象、诗词典故、民俗文化、盆景艺术等角度阐述果树文化的现实表达。依托现有果树栽培体系,把文化价值融入果业生产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对传承农耕文化、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发展果业生产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果树文化价值与应用前景

  关键词:果树;文化价值;果旅融合;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

  农业文化遗产发掘、保护、传承和利用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于弘扬传统农耕文化,增强国民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促进乡村振兴及农民就业增收具有重要的意义[1-2]。自《农业部关于开展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通知》发布以来,各地积极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发掘工作,在已公布的118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果树文化遗产占了35席,将近1/3,充分说明了果树在我国农业历史文化传承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传统的农业生产中,果树的经济价值长期占据主导位置,而关于果树的观赏价值、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利用较少,尤其是发掘其文化价值用于旅游开发更是少见。果树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是上层建筑范畴,只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得到应有的关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与休闲品质需求逐渐加强,文化旅游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3-4]。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对果树的花、果、叶等自然属性具有普遍的认知或应用,而对于果树的文化价值却认知不够或应用较少。果树的文化价值是由人们的情感需要而赋予果树某种文化功能,把果树的文化价值应用于园林绿化与乡村建设,可以提高人们对果树文化价值的认知及利用,从而陶冶人们的情操[5]。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生命意识及独特的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果树的文化价值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往往以最原始、最广泛的形态具体而深刻地反映人们的生活方式、物质生产水平、思想意识、精神状况等[6]。伴随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旅游消费观念逐渐发生变化,利用果树文化的旅游价值,因地制宜地开发果树文化旅游区已经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7]。只有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果树文化,才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协调发展,果树的文化价值已成为果树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本文结合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以果树的文化价值利用为切入点,系统分析了果树的文化价值及其具体应用途径,对传承农耕文化、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发展果业生产及完善果树栽培科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果树文化概述

  1.1果树文化内涵

  在农耕文化领域,茶文化的研究已渐成体系,而关于果树栽培文化的研究还十分少见。其实,在长期的果业生产中,桃、梨、枣、荔枝、枇杷、柑橘、葡萄等果品及其果树栽培同样积淀了浓厚的文化底蕴[8]。例如在民俗文化中,“橘”和“吉”谐音,因此在庭院种植中,柑橘树寓意“开门大吉”,在春节期间要摆放“福橘”以求“大吉大利、福寿安康”。果树除了果、花、叶、枝等直观形象美外,还具有抽象美,这种抽象美体现在文人喜欢运用托树言意、借景抒情等方式来表达内心想法,向别人传递一种寓意,这种具有象征意义的手法广泛应用于园林造景艺术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9-10]。在果树观光旅游中,通过向游客展现色彩艳丽的果实、随季节变化的叶片、蜿蜒盘曲的枝条,可以让游客产生丰富的联想,游客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借景抒情,或感受丰收的喜悦,或感受平和安详的生活,或感受先人的智慧等。在现代生活中,很多观赏果树被广泛种植在庭院、阳台之中,使家庭氛围更加温馨、雅致。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依托现有的果树栽培体系,把文化价值融入果业生产,结合乡村旅游的开发,对促进我国水果产业的多功能融合和产业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2果树的文化形态

  果树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习俗文化,包括历史文化背景下所产生的民间与果树有关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域的果树文化形态差异较大,包括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从文化属性的分类来看,不同时期、不同民族的文化各有特色,但又具有文化共性所决定的基本相同的一般结构,即文化产品、文化活动形式、文化观念所构成的一般联结方式,果树文化也是如此。因此,果树的物质文化形态可以按其功能分为生产类、生活类及文艺类3种。其中,生产类物质文化形态指的是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生产场地、生产工具、产品等,生活类物质文化形态包括建筑、服饰、器具等,文艺类物质文化形态包括书画、园林、手工艺品等。非物质文化形态(精神文化)按其形式可分为制度、习俗、意象、品牌等。其中,制度包括农业政策、农业管理等;习俗包括技艺、节庆、祭祀、婚葬、娱乐等,习俗中的生活习俗又包含饮食文化、宗教信仰、民族习惯、精神崇拜等。各地不同的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造就了不同的生活环境,形成了具有独特风土人情的农村生活场景。

  1.3果树的文化特征

  果树文化主要是劳动人民在水果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生产与生活习惯,并经过世代相传,且不断传承发展的文化体系,具有地域性、多样性、乡土性、传承性等特征[11]。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地貌和气候差异较大,如北方的寒带农业和南方的热带农业,东部的沿海平原和西部的山地高原,各民族在水果生产中依据不同的环境资源特点因地制宜地创造了荔枝文化、枣文化、桃文化等不同的果树文化,并依据果树文化的特征建立了相应的水果品牌。如创建于1992年的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红枣种植加工、冷藏保鲜、科技研发、贸易出口、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型企业,其依托枣文化体系,充分挖掘枣文化价值,以健康时尚快乐为主题,创造了一片红色的海洋;妃子笑荔枝名称则源自晚唐诗人杜牧的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在果树文化传承发展过程中,各地各民族间相互交流,形成了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及生活习俗等多样化融合的特点。果树文化产生于乡村,根植于乡村生活的土壤之中,与农民及其土地紧密相连,抵御了都市文化的冲击与同化,保持了自己的特色,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经过世代相传,并不断发展演变的乡土特色文化。

  2果树的文化表达

  2.1意象与果树文化

  意象是通过艺术家的精神外射与情感渗透而重新组合过的物象,是托物载情、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一种结果,是艺术创造与审美欣赏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2]。果树意象中的物象不受视觉和听觉的限制,如闻到香可以形成花的认识、尝到酸可以形成山楂的认识,嗅到臭可以形成榴莲的认识、触到粗糙可以形成老树皮的认识等。花语并非只存在于美丽的花朵中,许多常见的果实也同样具有花语特征,如,石榴“多子”、桃“多寿”、佛手“多福”等,甚至某些以果树来界定的场所或环境也具有花语特征,如“杏林”指代“医学界”、“杏坛”指代“教育界”等。果树意象的物象并非仅局限于美丽的花朵或实用性较强的果实,也包括果树的叶、枝、干、皮及果树的芳香、味道,以及与自然界的风、雨等演绎的乐音等。如斑驳的树皮象征岁月的沧桑,并广泛应用于盆景艺术中;果实的味道颇能引人遐思,故而有“望梅止渴”的谋略,“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寓言,相比果树的自然属性,果树意象更多反映的是果树的社会性与人文气质。

  2.2诗词典故与果树文化

  大量的果树意象蕴涵在诗词中,各代文人墨客也写下了大量关于果品与果树的诗词,如关于荔枝的诗词,其中杜牧诗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苏轼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广为后人所传颂;柑橘具有“坚强、坚贞、高洁、高贵”的品格,从屈原的《橘颂》中可以看到柑橘坚强不屈的品格,奠定了柑橘文化的文学之基石;桃的诗词典故在我国文艺作品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其内涵与意蕴也相当丰富,自《诗经周南桃夭》以后桃花便与爱情结缘,“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便描述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因此,便有了“人面桃花”的典故。除此之外,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描述了人们的理想生活状态,成为理想生活环境的代称。在历史中,果树的一些特性都是文人借以表达自己情感的载体,大量的文学作品汇聚了各个时期果树文化的人文特征。

  2.3民俗与果树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生命意识、文化心理、价值观念及独特的生活方式的具体表现。果树文化是社会习俗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具体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及思想意识,能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3]。在福建莆田,有吃荔枝“过大暑”的传统习俗,亲友之间互相走访以荔枝作为佳礼。广东茂名祭荔枝神的习俗已有很长的历史,这个习俗是在每年荔枝收获完毕进行,通过在荔枝树下摆贡品,虔诚拜祭,向荔枝神汇报1年的丰收情况,祈祷来年风调雨顺。果树的民俗文化只是一种心愿或意向的表征或表达,比如我国婚俗中有将栗子与红枣、花生一起撒在床上的习俗,其中栗子、红枣和花生作为一种意象便是人们祈望早生贵子的心愿寄托。

  2.4盆景与果树文化

  我国盆景文化历史悠久,享誉世界,是将果树与其他山石等配件经过艺术加工、合理布局,将大自然的景色形象地浓缩于盆中的一种造型艺术[14]。盆景果树是盆景文化的重要组成,在休闲农业、果旅融合及都市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产业化前景非常广阔。我国盆景果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逐渐实现了现代果树的矮化种植技术与造型艺术的结合,成为我国果树生产中一个新的亮点与经济增长点。现在果树盆景常见的有苹果、梨、桃、葡萄、石榴、杏等,盆景果树将形神微缩于盆钵之间,赋予盆景以人性化的生命与灵魂,从而形成一种高层次的文化[15]。盆景果树是艺术品,是具有生命的艺术,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银杏盆景古特幽雅、野趣横生,将福寿文化与其雄姿有机地浓缩于盆景之中;石榴盆景枝干古拙苍老,根系龙盘虎踞,象征富贵吉祥;桃树盆景春华秋实,象征福寿吉祥;红枣盆景寓意新人多子多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盆景果树文化价值的开发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礼品,果树盆景是沟通情感的理想媒介;作为艺术品,果树盆景是陶冶情操、体现修养的良好载体;作为装饰品,果树盆景更是美化环境、调剂生活的理想材料,对人们缓解压力、调剂身心具有重要的作用,这充分显示出盆景果树所蕴含的文化价值。

  3果树文化的应用前景

  3.1果树文化与旅游开发

  旅游开发是指人们为发掘、改善及提高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而致力从事的开拓与建设活动。果树文化价值的开发是旅游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使我国富饶的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发挥应有的旅游效用,并最终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与人民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提升,意义十分重大[16]。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果树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充分利用果树文化资源进行旅游开发,既可保护与传承果树文化,又可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旅游因果树文化的渗透会变得丰富多彩,富有品位,果树文化因旅游的开发会变得生机勃勃,富有活力。当前,体验不同地域特色的民风民俗已逐渐成为人们出游的主要目的,因此,果树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将逐渐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兴业态。我国果树文化历史悠久,无数文人骚客在诗词歌赋中描绘并赞美果树,为果树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从秦汉、隋唐至明清时期,果树广泛应用于园林造景及民俗文化中。如今,结合乡村旅游的开发,果树文化正以新的载体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其中果树特色小镇和水果主题节庆等新颖的旅游形式充分地将果树文化融入到乡村建设中,并逐渐发展为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乡村振兴发展意义重大。如水蜜桃之乡江苏无锡阳山的桃文化博物馆,通过收藏与桃有关的文献书籍、诗词歌赋、绘画书法、音乐、电影等,开辟了桃民俗文化、图腾文化、宗教文化等主题专栏,为大众更深入地了解桃文化提供了窗口。2016年以来,国家陆续出台了多项支持乡村旅游和特色小镇发展的金融政策和文件,各地争先开展特色小镇发展规划,其中涌现出一批果树特色小镇,如云南华坪芒果小镇、滨海新区茶淀葡香小镇、四川成都龙泉的桃花故里、湖北当阳蓝莓小镇等,果树的文化价值与旅游功能融合,为延伸农业功能、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完善旅游产品体系,以及满足旅游者多元化的休闲需求创造了条件,奠定了果旅融合的基础。

  3.2果树文化与乡村振兴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田园综合体发展理念,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田园综合体是城乡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动态均衡的过程,也是城市和乡村弥补自身发展短板,协调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过程[17]。果树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以特色果树产业为依托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体系化发展平台,结合乡村振兴,加入科技动力,保持绿色发展,构建生态屏障,形成独特的乡村地域文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的人口流失、土地闲置使传统的乡村文化逐渐流失,城市与乡村之间缺乏互动。果树的文化价值作为果树产业的重要附加功能,是现代果业发展的新兴业态,自2017年田园综合体概念提出已有多个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成功案例,包括广西南宁的美丽南方休闲农业(核心)示范区、福建省武夷山市的五夫镇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河北省唐山市的花乡果巷田园综合体、山东省临沂市的朱家林田园综合体、四川省都江堰市的天府田园综合体等。结合乡村振兴的基本内涵,本文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角度探讨了果树文化价值的利用,其中产业兴旺与乡村生产发展功能直接相关联,果树的文化产业发展以乡村空间为载体。生活富裕与乡村生活保障功能密切相关,这体现在果树的文化价值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乡风文明是在乡村生产发展和生活保障的基础上所营造的良好氛围,果树的文化价值利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生态宜居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果树的文化价值利用促使果树产业生态化发展。治理有效体现了乡村空间和乡村组织体系衔接的重要性,果树的文化价值利用是协调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有序发展的重要路径。因此,必须科学把握不同类型果树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注重分类指导与梯次推进的乡村建设,结合田园综合体建设,构建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相协调的城乡发展格局。果树的文化价值带动了城乡要素流动与乡村产业结构调整,无论是消费者还是本地人都会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成为建设更美乡村的参与者。

  参考文献

  [1]闵庆文,孙业红.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特点与保护要求.资源科学,2009,31(6):914-918.

  [2]韩宗伟.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7,38(2):97-104.

  [3]刘长书,陈俊红,冯义彬,等.庭院果树园艺的价值及栽培技术特点.中国南方果树,2012,41(4):133-134.

  [4]魏兰君,周建涛,颜志梅,等.果树在休闲农业中的功能.江苏农业学报,2018,34(3):657-661.

  [5]时明.桃文化及其旅游开发研究—以当涂县桃花村为例.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4.

  [6]卓德雄.让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人民论坛,2019(14):56-57.

  [7]姚连芳,扈惠灵,刘遵春.果树在农业观光园中的应用.河南农业科学,2007,36(7):73-76.

  [8]林燕金,黄雄峰,钟秋珍.果品及果树栽培文化评述.福建果树,2012(4):33-36.

  [9]佟秋华.古典诗歌中动植物意象的特点及写作策略.学术交流,2017,284(11):169-174.

  [10]郭慧珍.中国古代文学石榴题材与意象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2.

  [11]廖光萍.简论乡村旅游开发中农耕文化的传承发展.农业经济,2014(8):41-42.

  [12]孙秀华.《古诗十九首》植物意象统观及文化意蕴诠释.宁夏社会科学,2010(5):168-172.

  [13]蔡志荣.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西北民族研究,2012(1):208-211.

  [14]王超然,白玉洁,王彦芳,等.庭院盆景苹果树栽培技术.北方园艺,2008(4):197-198.

  [15]李恩彪.盆景果树的发展、特点及价值.中国园艺文摘,2012(6):167-169.

  [16]陈丽军,夏庆利,王庆.农耕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模式分析.湖北农业科学,2012,51(4):862-864.

  [17]曾盛聪,卞思瑶.乡村振兴背景下“田园综合体”的政策扩散分析—基于多个经验性案例的考察.中国行政管理,2019(2):62-67.

  作者:张圆圆 翟美珠 段玲玲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jingjilw/22484.html


    上一篇:现代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选址模型
    下一篇:饮用水水源地水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