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农业经济核心期刊分析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2)

发布时间:2015-01-15   |  所属分类:农业经济: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2、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很低

  我国的乡镇企业存在着布局分散、起点低、规模小等诸多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而且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对人口和经济的吸引力不强。据统计,我国的乡镇企业92%分布在农村,7%分布在建制镇,1%分布在县城或县以上城市,这种分散的布局使得乡镇企业丧失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力,无法带动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制约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

  3、乡镇企业自身发展滞缓

  由于短缺经济的存在,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僵化及国家政策的优惠,我国的乡镇企业在初期得以飞速发展。但步入90年代后期,乡镇企业的发展遇到重重困难,其生产管理粗放,产品技术档次低等问题充分暴露,增长速度逐年下滑,增长乏力。另外,政府从宏观利益出发加强对乡镇企业的规范管理,对易造成各类污染的“五小”乡镇企业和资源型小乡镇企业实施强制关闭,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农村剩余劳动就业的空间。

  三、城市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不仅自身获得了收益,同时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体制的改革,城市本身所存在问题日益突出,从而难以再大规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有以下制约因素。

  1、城市自身就业压力日益增大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现代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化及产业结构的升级,造成我国城市职工下岗之势显著,城市的失业率逐年提高。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00万,失业率高达4.3%。同时,国家行政机构的改革和事业单位的调整也将释放几百万分流人员。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495万,2008年达到559万,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其中绝大部分竞争城市就业岗位。专家测算,目前我国城市大约近2000万人失业。因此,我国的一些大中城市为了降低失业率,设置种种条件限制农民进城务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也日益缩小。

  2、农民工带来的“城市病”现象日益严重

  由于城市对人口的吸纳过度,超过其所能承受的规模,从而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现象,即人口稠密、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和社会治安混乱等,城市的负担和管理难度加大。因此,我国城市规模资源的限制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扩张,在客观上抑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高科技应用和产业升级带来就业能力下降

  现代科技和信息化的发展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要举措,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结构升级对社会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其直接后果是就业能力下降、结构性失业增加,导致经济发展与社会就业不能同步发展。在纺织、煤矿、冶金等一些传统行业,技术改造的实施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越来越少。而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一些新兴行业,由于技术含量高,对劳动者一般要求“高学历、高技能、高素质”,农村剩余劳动力显然是难以适应这样的要求。

  四、农业内部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不足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重了有限耕地上的就业压力,导致农村劳动力普遍过剩。更重要的是,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农业技术选择是从本地要素供给条件出发的,已出现资本替代劳动的趋势,客观上大大削弱了农业生产部门内部就业能力。另外,纵观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历程,农村产业化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如美国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场所需的农业机器和农用汽车的制造和修理、种子、饲料、化肥、农药和油料的供应,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及销售以及农场建筑、兽医服务、农业信贷等,全部成为社会化服务,因此当美国农场劳动力减少时,社会支农就业人数却大大增加。而我国农村产业化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商品化和社会化程度还比较低,农村第三产业发展较为滞后,因而很难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五、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状况不能适应转移的需要

  劳动者的素质是劳动者在特定环境和条件下谋求就业生计的能力,是劳动者在先天禀赋基础上通过后天的转移或流动就业中实践和学习获得的品德、学识、才干与经验的综合,对劳动力的转移或流动竞争就业影响极大。国家统计局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在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有80%以上没有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水平的仅占20.3%。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水平不高,使其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进程中面临重重障碍。一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的产业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过高,这对于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民来说,就很难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的需要,从而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难度。二是农民劳动力素质偏低,影响到其就业竞争力比较弱,就业面非常狭窄,只能局限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事一些城市人不愿做的脏、苦、累、险的工作,是一种低水平、低层次的就业。因此,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需要全社会全方位的共同努力,不断在深度和广度上寻找更多的就业空间,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nongyejingjilw/8907.html


上一篇:快速发表论文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
下一篇:中文核心期刊新农村培养新型农民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