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论文发表浅析我国非营利组织的激励机制(2)

发布时间:2015-08-14   |  所属分类:人力资源: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二)明确非营利组织宗旨,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社会公信力

我国许多非营利组织是根据政府的需要,由业务主管部门发起成立的。这种生成模式会导致一些非营利组织往往缺乏自己明确的宗旨及所承担的使命,组织中的成员不是基于对组织宗旨与使命的认同而参与组织的活动,而仅仅是将非营利组织作为谋生的手段或者获取某种利益的手段。当非营利组织收入待遇低下时,这种组织也就很难吸引人才。像很多有名的非营利组织,如青基会,由于有明确的宗旨和使命,社会公信度较高,这些组织不仅吸引了众多人才,而且吸引了众多职员者参与。

(三)倡导组织文化,以人为本,员工与组织共发展

与营利组织相比,非营利组织的成员与组织之间缺乏责任和直接的经济利益,因而在对成员的约束和激励过程中,目标激励、人本管理、文化建设和柔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要通过倡导组织文化,设定组织目标将个体凝聚起来,以组织行为带动和约束个体行为,唤起个体成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并用群众的认同感使成员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四)建立完善的非营利组织职员薪酬制度

完善非营利组织的激励机制,一定要完善物质激励。根据美国1992-1993年非营利年鉴的统计资料显示:非营利部门的平均工资和薪水低于企业和政府部门。因此,组织在进行激励机制设计时仍然需要考虑外在物质报酬对员工留用的作用。具体来说,在非营利组织内设计薪酬制度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重视内部公平性。做好工作分析和职位评价是保证组织薪酬结构公平的关键。二是要保证外部竞争力。即要保证在与其他相似的非营利组织的比较中处于均衡状态。三是要重视附加福利的作用。典型的附加福利可以包括以下一项或几项内容:交通补助;带薪休假;员工的健康、安全费用;各种非生产性的奖金津贴以及其他生活福利。

参考文献:

[1]尉俊东,赵文红.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构成、特点与管理[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12):127-131.

[2]兰兰,李坚,黄兴原.论中国非营利组织中的激励机制.管理论坛,2006,(8).

[3]陈晓春,王小艳.非营利组织人力资源的激励方式.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

[4]塞拉蒙.贾西津等译.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renliziyuanlw/14892.html


上一篇:管理类论文之浅谈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特点
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人力资源价值计量方法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