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历史教育教学职称论文浅论新课程高中历史教课效果(2)

发布时间:2014-03-03   |  所属分类:人文教育: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加强巡回,要参与、了解、提醒、点拨、总结学生的讨论,真正成为学生讨论的参与者、协调者、指导者、激励者。对讨论的结果要及时进行交流和评价,评价的方式和标准应体现多元化,在不违背教材本意、没有科学性错误的前提下,不必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要肯定、保护学生独特的个性化体验。以追求有效讨论中“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理想境界。总之,新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课堂始终处于内容鲜活、思维多样、交流互动、体验有效的良好状态,激发学生从多层面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广大一线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学”来衡量自己的“讲”的价值。

  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新课程改革已经产生和带来了诸多益处,其中最为关键、最为彻底、也最为核心的是这次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学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课程标准》提出:“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历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而新课程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的特征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主动参与突出表现为“我要学”,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和愉快的体验,学生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乐于探究主要表现为教学中创设一种研究的情景,让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它具有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和开发性的特征。交流与合作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期望所有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形成面对面的促进性的有效互动。

  传统的教学主要强调个人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学习,而忽略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已经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品质。学生的学习也非常需要合作精神,他们需要共同研究和互相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和过程,通过合作提高效率,学会分工协作,培养团队精神,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基础,促进社会发展。

  五、不断扩展教师的知识素养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少教师认为新教材内容过难,改革对教师要求过高,事实真如此吗?显然不完全是。恰恰相反,它反证了不少教师自身知识素养方面的欠缺。他们继续着“穿新鞋,走老路”,换汤不换药。“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职责。无论是“传道、授业”,还是“解惑”,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仍然是知识的储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透,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越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教师不仅要有比较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比较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综合知识。

  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汲取各方面的知识,积极地参加新课程的培训,更大程度地了解新课程新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还有,新课程倡导课程的综合化,淡化学科界限,还给学生一个整体性的课程。教师跨学科知识的素养和协同教学是综合课程实施的必要条件。因此,为了适应综合课程的需要,一方面教师需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另一方面,教师之间需要有协作和合作的意识。教师再也不是一种只知“教书”的匠人。

  而是一批拥有正确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此外,新课改自然会带来的一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景,这对教师(特别是一些老教师)观念和教学行为来说,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是,也不能急于求成,也不应强迫老师简单去执行新课程,“一步到位”,要允许老师有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最终将新课程的理念内化为老师的自觉行动。所有这些,都要求我们的教师有海一样广阔的胸怀,不断地学习和钻研,在学习中成长,在钻研中进步。

  六、转变自身角色,优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学校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师生交往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形式。良好的教学效果以尊师爱生为基础,是师生平等交流、心灵碰撞的结果。但是由于受一些历史或现实因素的影响,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不少误区,极大地削弱了课堂教学的活力,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新课程的实施对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势在必行,尤其是在师生角色的改变上,必得有放下“师道尊严”的果敢和决心不可。

  因为,根据新课程的标准,知识的容量不断增大,传授渠道在不断地拓宽,而传统的师生观念导致两者的感情大门却在不断地缩小。尤其是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关系被扭曲、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可以说,重新调整师生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renwenjiaoyulw/7208.html


上一篇:人文教育论文范文中英文摘要中作者自称语比较
下一篇:新闻教育评职论文简述新媒体环境下纸媒应构建数字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