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社会学论文投稿诚信对职业道德养成的作用(2)

发布时间:2018-11-15   |  所属分类:社会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一场没有硝烟的信誉之战。而职业道德诚信的缺失将会使企业不战而败,甚至加速企业走向灭亡。第三、职业道德诚信缺失破坏公民价值观。改革开放后,受环境的影响,一部分人丧失了个人理想信念,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当今社会受市场经济趋利性、自发性的负面影响,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职业道德诚信缺失同时也扭曲了公民的价值观,导致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膨胀不良之风盛行。使失信现象蔓延,让人们陷入怀疑一切的境地,严重破坏了人与人世间的和谐,致使人的道德的下滑,干扰人们判断是非的标准。最终成为社会健康发展的毒瘤。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和他的道德修养是密不可分的。道德修养越高,其行为表现就会越好、越高,反之道德修养越低,行为表现就会越受限制、约束。公民道德水平的下滑使社会和谐、稳定、有序缺少重要的保障。公民是社会构成最基本的元素,公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才能营造文明和谐的环境,维护社会各方面的融洽关系。

三、诚信在职业道德养成中的作用

第一、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树立个人价值观。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西方的各种良莠不齐的价值观也不断的影响着公民个人价值取向。没有硝烟的战争已经开始,拜金主义、极端主义这些腐朽的思想成为了这场战争中的“糖衣炮弹”。而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能够树立正确的个人价值观。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坚定理想信念,把握人生正确方向。公民的价值取向将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成长方向以及事业上的成败。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可以增强个人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可以划清真善美、假恶丑的界限培育崇尚、追求道德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诚信作为立身之本,为商之道,国家运行之规已深入人心。诚信作为社会公众日常的伦理底线,具有全社会普遍认同和全面遵守的基础,这种认同感使得诚信具备了大众价值观的条件,于此同时随着诚信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内容,它又被赋予新的内涵与时俱进,使整个社会和每一个人通过对诚信价值的认知,体验和信仰来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现代社会中,职业道德诚信不仅是个人的道德规范,也能够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并且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职业道德诚信的养成有助于增强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而信誉和品牌是建立在企业诚信基础之上的,失去了诚信,就没有信誉和品牌可言,就难以赢得客户,这也就意味着企业失去了未来长期发展的可能。企业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诚信观能够促进企业自觉的遵守法律和市场规则、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使其竞争实力增强,为更广泛的进入市场、扩大市场创造了条件。培养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诚信,才能保证企业的信誉度,同时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保证竞争有序的进行。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信誉和品牌的较量,而员工的职业道德诚信观正是这场较量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企业诚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观为企业树立诚信形象,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推进社会道德发展。社会道德的进步能够影响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对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是影响社会发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通过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维护社会生活的稳定,保障人们正常的生活和交往。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基本构成与具体体现方式。通过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诚信培养,不仅能够增强员工事业心、责任感,同时职业道德诚信培养可以形成良好社会风气。职业道德诚信培养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诚信是维护行业秩序、规范从业人员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方式。职业道德诚信既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公民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观将会促使全社会的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笔者对诚信和职业道德的内涵的进行论述,并对职业道德诚信缺失的危害加以分析,最终论证出诚信对职业道德养成的作用。职业道德诚信的培养也为诚信思想的传播提供了载体。用诚信养成职业道德修养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同时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也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作者:刘鲁红 衣雪云 单位:沈阳建筑大学思政部

论文范文:国家期刊投稿我国社会保障权救济模式显露的问题

【摘要】没有救济就没有权利,救济是权利的保障,没有救济,权利只是空谈。社会保障司法救济机制在发展中得以不断完善,但是这一机制还很不完善,还没有构建起适合解决社会保障权的救济机制,所以社会保障权的救济已成为我国当前一个必须认真解决的问题。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huixuelw/15185.html


上一篇:研究生论文范文对艾滋病群体社会保障
下一篇:社会实践论文发表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