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社会科学论文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2)

发布时间:2016-02-19   |  所属分类:社会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第二个阶段:十月革命胜利以后直到 1921年初 ,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以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社会主义的传统思想为指导 ,实行的是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路线 ,是用“强攻”战术来领导苏维埃国家。他强调:“理论要由实践来检验和由实践赋予活力,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

  第三个阶段:1921年以后,全民所有制到集体所有制。通过实践证明,针对战时共产主义与新经济政策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列宁认识到商品经济需要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也就是说实践证明社会主义也离不开商品的生产和交换,离不开商品经济,离不开市场。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斯大林坚持了俄国的社会主义道路但没有继续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他开创了一条个人色彩鲜明的社会主义之路。在政治与意识形态上,他强调纯粹的个人主义,用专制代替了民主。这样的社会主义建设方式使苏联在短短的十年后成为了工业化的强国,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1937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同时,也造成了国内的政治恐怖、生活必需品的短缺以及文化领域的单一与刻板。

  (三)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以社会主义为目标,他们经过了战争建立了中华民族共和国,开启了中国历史崭新的一页。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此后,毛泽东领导党和国家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苏联与东欧的社会主义之路。首先,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坚持的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其次,在经济领域,毛泽东带领我国实行的是农村的人民公社制和城市工厂、企业的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和工会监督制及“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再次,在意识形态领域,毛泽东强调党对文化的领导,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同时鼓励文化多样性发展,在“二为”方向下,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既发扬科学学术民主,遵循文学艺术发展规律,鼓励创新,又坚持必要的思想斗争,批判资产阶级思想,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一脉相承又各有特色,其中的成败都成为了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

  三、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新时期,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与关键问题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总的来说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丰富与发展体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

  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1992年初,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党内一些人开始对社会主义的前途缺乏信心,对党的基本路线的信仰发生了动摇,党和国家处于紧要关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他说:“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本质论是邓小平长期思考和研究社会主义问题的科学结晶。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据邓小平批准的设计,1987年十三大报告把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整个报告立论的基础,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来说明我国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党的建设、避免“左”右两种倾向等各项任务。

  早在1979年3月,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会议上指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看到的:一个是底子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间的破坏,使中国成了贫穷落后的国家。……由于底子太薄,现在中国仍然是世界是很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 “第一条是人口多,耕地少。”邓小平在1987年6月同一位外国客人谈话时又指出:“像我们这样一个大国,人口这么多,地区之间又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生产关系不完善、上层建筑不成熟,邓小平对国情的清醒认识是从社会性质和社会发展阶段上对中国国情的全局性、总体性判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客观现实的出发点。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说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的本本上找不出来,列宁的本本上也找不出来,” “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5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实的情况,认识、继续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邓小平对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的清醒认识让他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始,到改革开发的伟大决策,再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确立,再到“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标准的制定,邓小平一直脚踏在国土中,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坚决不照搬照抄西方的、前人的发展路线,根据中国的国情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huixuelw/17027.html


上一篇:社会学研究论文湖南省两型产品政府采购政策效果调查研究
下一篇:社会学论文投稿“跨越论”对20世纪现实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