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社会学论文范文简述现代社会对民俗文化保护的反思(2)

发布时间:2014-02-10   |  所属分类:社会学: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另有一部分人也想自觉去维护传统习俗,不同地方特色的祭祀活动层出不穷,我自己也亲眼目睹过一些。然而,不光是民俗工作者,就连我们民俗者本身也感觉是越来越假。其原因就在于民俗活动的传承是靠口耳相传的,很多后来主持祭祀活动的人在组织这种活动时,根据的不过是早先的见闻和经验,因而讹传的发生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不仅如此,有些地方连组织者都不能对此祭祀活动的性质与意义作出明确地回答。

  再换个角度说,就算我们在一定条件一定时期内,勉强把它保存下来,又能怎么样呢?一栋 “寡居”于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之间的古老建筑,能够与周围的环境和气氛相协调吗?能够产生很好的观光旅游价值吗?如此种种都保存下来,那真如鲁迅当年所说的“国故”,可是多了,但它们究竟有多大的存在价值就难说了。更多的只是起了一个博物馆展览古旧之物--供人看上几眼、发几声感叹的作用。由此可见,政府的决策、开发商的选择,也未尝不有它的理由。

  看了那么多民俗文化的保护者、固守者,我不禁在想,古老的传统,难道因其悠久的历史传承就必须还在我们当今社会流传持续吗?民俗文化的主体是flok,因此,民间艺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应该是以符合现代社会的大众审美情趣为第一标准。传统不是民间艺术存在的唯一标准,大众审美才是民俗的发展方向。

  历史在前行,社会在发展,有些事物已失去其生长的土壤了,消亡是必然之路,我们一些强制性的扶持、帮助,有时只是使它们苟延残喘的时间再多一点罢了。索性把它收入博物馆,让它成为一种古老的回忆,难道不好吗?

  对于民俗文化,就算提升一些民俗的审美性(特指民俗事物自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或审美特性,而不是现时流行的、世俗的、夸张的审美性),竭力使它们引起更多人的注意从而暂且留存在我们的世界中。但是,我们也要准备着承受有朝一日这种审美会沦落到只有民俗工作者或某些艺术家自己才会或才能去享受和领会的可悲境地。

  不过,尽可能地保护好传统民俗文化,特别是那些濒临毁灭的优秀的民俗文化,还是值得提倡的。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引起世界的关注,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只有保护好传统文化,才能打好“文化”这张牌。保护虽然不是最终目的,但是保护有利于我们更好、更充分地研究和利用民俗文化,从而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

  保护虽然不可能都是彻底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尽可能地采取一些有效可行的措施的。比如把民俗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正规体制当中,从小学教育开始,以增强每一位炎黄子孙的民族自信心和保护民俗文化的责任感。在这方面,如日本做得比较好。我们应该很好地向他们学习和借鉴。我想,如果能作到这一点,那些致力于民俗文化研究的工作的人对自己的付出也应该感到一点满足和欣慰了。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huixuelw/7123.html


上一篇:社会学职称论文浅论乡民健身工程建设的时效性
下一篇:世界文学论文范文现代奥运会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