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论文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现状及对策(2)
2.树立服务意识,转变审计职能。
高校内部审计要跟上时代的发展,首先要树立服务意识,正确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为学校改革和发展和创新服务,为领导决策和管理服务,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这是高校审计工作最后的落脚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一种监督机制,监督的目的是提高学校内部管理水平。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要使被审计单位切身感受到通过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系统的检查、评价、建议,改进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帮助他们实现管理目标,消除被审计单位抵触情绪,以达到互相理解、配合、沟通和共同提高的目的,使内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处在正常的心态和工作环境中。被审计单位不再是回避审计,而是主动要求审计。通过内部审计,提出合理化建议,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对制度的执行实行有效监控,使学校各项经济活动沿着健康、有序的轨道运行,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与安全,最大限度地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高校内部审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服务的内向性。因此,在安排审计工作时,无论是从年度的审计计划到阶段性安排,还是具体审计项目都要以领导关心的问题展开审计工作。结束审计后,应及时、认真、准确、客观地写出审计报告,同时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为领导解决问题提供决策依据。这样才有利于领导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和解决已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问题,改善和加强管理。高校内部审计必须处理好监督与服务的关系,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通过搞好服务达到监督的目的。实践证明,遵循“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开展审计工作效果更好,把为单位服务的思想贯穿审计全过程,实行边审计、边帮助、边促整改落实。
3.把握审计监督的主要方面,突出工作重点。
高校内部审计的任务繁重、涉及面广且责任重大,而人少任务重的矛盾又十分突出。在这种情况下,要提高审计工作的水平,就不宜平均使用审计力量,必须把握审计监督的主要方面,突出工作重点。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内审计要把握以下工作重点:一是要自觉地把学校财经活动中重大的、带倾向性或共同性的问题作为审计或审计调查的重点;二是要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转向效益审计和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并在每项具体审计工作中,把分析审计发现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如何帮助从根本上加以解决作为重点;三是对那些对本单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影响很大的,领导和群众十分关注的或在管理与经营等方面具有正反典型意义的单位作为审计监督的重点。对于上述重点,注意集中力量,深入进行审计或审计调查,做到不仅事实清楚,处理得当,而且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意见和建议,以收到明显成效。
4.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
审计队伍状况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改善审计队伍状况,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是内部审计履行职能的首要条件之一。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数量有限,必须走“质量建设”之路。随着高校经济活动的日趋繁杂,审计领域不断拓宽,审计范围越来越大,审计涉及知识面越来越宽,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现在审计不仅仅局限于查帐、审表等会计方面的知识,更涉及很多财经法规、管理领域专业知识。21世纪将是电子信息时代,要充分利用电脑和网络技术。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要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发展,这是时展的要求。因此,要下大力气,加强审计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渠道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对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努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使审计人员尽快适应新形势下高标准的内部审计工作需要。
5.拓宽审计领域,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
随着高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强化内部管理,建立健全良好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已成为高校领导共同关心的问题。高校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现代化管理手段,要为学校的改革发展服务,向学校领导做好参谋助手服务,这就要求高校内部审计在审计格局上,由过去的真实性、合法性审计为主向与效益性审计并重的方向发展,在审计重点上由过去的以财务收支为中心的审计向以内部控制为中心的综合性基础审计的方向发展,积极拓展一些新的审计领域如风险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及国有资产审计等。在审计时限上,要从以事后审计为主向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的方向发展。与此相应,原来旧的审计方法显然不能满足新形势的需要,因此,需引进革新审计技术,积极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和网络信息审计,以力求在审计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从而实现审计技术的现代化[2]。要提高内部审计效率的关键是内部审计程序的规范化,其中主要包括审计重点的选择及后续审计的落实。要在审计报告建议的质量上下工夫,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反映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提出有价值、有分量的审计建议;要注重总结、提炼、利用审计成果,服务宏观调控;要积极参与学校经营管理活动,对学校深化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措施。
总之,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是高校强化内部管理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只有立足学校改革发展和需要,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为中心,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才能发挥有效作用。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enjilw/1710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