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石门水库淤积形态研究

发布时间:2013-11-29   |  所属分类:水力: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摘要:本文针对石门水库淤积形态及运行管理实际情况,分析共多年淤积形态,揭示了石门水库泥沙淤积规律,探讨了水库运行方式对排沙减淤的效果,为延长水库寿命提供了必要的资料和依据。

  关键词:水库淤积;运行方式;排沙减淤;形态分析

  1、概况

  石门水库位于陕西省境内汉中市褒河峡谷口处,褒河流域是一个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养鱼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系汉江上游较大支流之一,属山溪性河流,全长130km,河床平均比降4.3‰,流域面积3864km2,水库回水长度17km,平均水库宽度约180m,最大宽度250m。大坝于1972年建成,坝型为混凝土双曲拱坝,最大坝高88m,坝顶高程620m,坝身中部开设六个7×8m2泄洪孔口,底槛高程596m,并在550m高程设有2×2m2底孔一个。灌溉面积51.5万亩,占汉中地区稻田的1/4,总装机4.05万kW,总库容1.05亿m3,有效库容0.607亿m3。多年平均流量43.6m3/s,年径流量13.8亿m3,径流的补给主要是降水,且多系暴雨,库区多年平均降雨量905.6mm,且集中在7~9月份,占全年雨量50%,洪水陡涨陡落,峰高量小,汇流快,历时短。多年平均含沙量0.934kg/m3,多年平均输沙量(悬移质)148万t。

  2、淤积监测

  石门水库共布设测淤断面25个,其中干流21个,支流4个(如图1),采用横断面法,用经纬仪测量距离和高程,用回声测探仪测量水下地形变化。

  图1石门水库测淤断面布置图

  1972年3月蓄水前进行了库区纵横断面测量,取得了基础资料,1974年汛后11月进行首次测量,淤积物纵向自上游至坝前逐渐加厚,淤积\"翘尾\"形成在14号断面上游500米处,1980年测量坝前淤积增加较大,超过了555米高程,12号断面处淤积\"州头\"形成,1986年,淤积\"州头\"排进至9号断面,淤积\"翘尾\"延伸至20号断面上游300米,坝前淤积面高达559米高程,2002年9月测得水库淤积量已达3800.21万方,占总库容1.05亿立米的36.19%,其中现水位595米以下淤积2791.3万方,占死库容的63%,595高程以上有效库容淤积1008.9万方,占有效库容16.62%。见历年淤积监测成果表(表1)

  表1石门水库淤积量表

  时间

  项目年数总淤积量(万方)年平均量(万方)损失库容(%)年淤积速率(%)

  1980.88825103.17.850.98

  1983.10111820.5165.517.31.58

  1986.10142579184.224.51.75

  1991.4193362176.932.021.68

  1994.8223416.15155.332.51.48

  1997.7253449.61137.9832.851.31

  2002.9303800.21126.6736.191.21

  3、淤积形态

  3.1运行方式

  3.1.1设计运行方式

  石门水库属峡谷型水库,为季调节型。洪水陡涨陡落,洪量小而变幅大。是以灌溉为主、结合发电等综合利用的水库,水库调度是在满足灌溉用水的条件下进行的。石门水利枢纽工程为(二)级建筑物,洪水标准为百年设计,五佰年校核,正常高水位618.0m,防洪限制水位615.0m,当p=0.2%时,来水Q=5590m3/s,大孔口闸门全部开启,下泄量Q=5350m3/s,最高库水位619.5m,此时底孔不参与泄洪。P=0.1%时,底孔参与泄洪,最高库水位621.4m,允许坝顶溢流。

  3.1.2运行情况

  石门水库于1972年3月17日导流洞下闸封堵,开始蓄水,多年来水库运用规律是:第一季度为蓄水期,库水位较高;第二季度为下灌插秧期,库水位逐渐降至最低;第三季度为蓄泄交替的洪水季节期;第四季度为蓄水冬灌期,一年内有规律的蓄泄交替的运行方式。水库汛限水位分三个阶段控制,初汛期(5~6月),结合灌溉和发电用水情况,库水位控制在618m运行;主汛期(7~9月),库水位控制在615m以下;汛末照顾发电和满足水库蓄水要求,控制在618m运用。

  3.1.3特殊运行情况

  1990年7月6日石门水库的一次来洪,使大量树木、柴草漂浮在大坝前水面,部分木柴、石渣淤泥沉积堵塞东干渠进水口拦污栅,使干渠引水能力大大降低。同时渠首电站水轮机室也进入树枝、木棍和石块,使东电站多次停机排除故障,且水轮机组磨损严重,迫使停止发电。石门拱坝大孔口设计无检修门,为了增补,需要降低水位全面测量,于1990年9月15日,开启两孔大孔闸门和底孔,至9月17日库水位降至588.5m,这次急剧迫降,上游基流的淘刷,使库内一片浑浊,鱼大量浮头呛死,排泄出库水含沙量达7.85kg/m3。

  3.2淤积形态分析

  3.2.1多年淤积过程特征

  石门水库坝高水深,库面狭窄,水库库容较小,当洪水峰小量大时,容易形成全断面落淤,而峰高量小的泄洪过程,峰高量大时\"截尾\"蓄库,又是形成淤积的一种要因素。每年汛期大约有9.8亿m3水量挟带泥沙入库,而有效库容仅有0.62亿m3,大量洪水穿库而过,造成泥沙淤积。石门水库回水短,入库悬移质d50<0.005mm,极容易形成异重流运动,逐渐扩散,直至坝前,受坝的阻挡,形成坝前大量落淤。坝前淤积在1980年以前为一个阶段,淤积厚度达16m,平均年淤积厚度0.7m。坝前排沙漏斗受底孔作用而形成,漏斗范围不大。淤积三角洲随时间的增长,州面抬高,州头前移,至1986年已位于8号与9号断面之间,前坡逐渐变陡,2002年三角洲前坡向坝前推进到6-7#断面,且前坡角淤积高程586.0米,处于三角洲顶坡的6-8#断面淤积高程为586-591米,见图2。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huililw/4915.html


上一篇:浅谈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存在的问题
下一篇:论水利工程施工招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