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发布时间:2020-10-17   |  所属分类:思想政治: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创造自己的世界,建立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起源,如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就必须认清实践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作用和影响,进而明确实践关系,合理进行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一部分,科学地论述了实践的作用和意义,不断指导着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充分运用和体现。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角度分析生态文明建设,以期能够为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继承与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生态文明;生态实践

  根据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提出的概念,实践指人类现实所完成的历史活动,而历史则指的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历史,人的本质只有在人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中才能生成并不断受实践和需求的制约和影响。马克思说:“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性的人的时候,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中丧失自身。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社会的对象,人本身对自己来说成为社会的存在物,而社会在这个对象中对人来说成为本质的时候,这种情况才是可能的。”显然,在马克思看来,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系,才能不断深入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认识实践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未来的社会实践作出指导和调控,为构建生态文明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中,科学发展观首次将全面协调可持续上升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层面,确立为科学发展观实践的基本要求。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前进,人、自然和社会等多方主体间的隐含逻辑逐渐明晰,对新时代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明确框架和标准。习近平同志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提出了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成为我国持续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准则。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视角探讨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对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确证,也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实践的必然要求。

  一、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运用与创新:思想的与时俱进

  自然界是一切社会关系的物质前提,也是实践的对象。科学证明,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为人类的生存和进化提供了必要的客观物质。但是另一方面,如同马克思所强调的那样,“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向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的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劳动是人类的一种物质生产的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

  (一)科学发展观的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航标

  21世纪初,党中央在总结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以工业发展、资源消耗等经济手段为主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对于城市居住影响和生态环境破坏程度分析的基础上,历史性地提出事关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各类重要方面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胡锦涛总书记明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战略,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方面提出重要思想,对21世纪初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发挥了巨大作用。科学发展观统筹社会经济与生态保护并行,注重国民经济由总量增长向质量提升转型发展,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强调以全面统筹的发展战略做好中国经济和生态保护工作。这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在充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进一步运用和创新。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与运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

  习总书记在反思我国社会发展现状及环境恶化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与措施,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其中,生态文明的核心应当是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同步发展。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充分肯定了自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要性,为具体的社会实践提供了物质前提。但是与此同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也充分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赓续与演进,马克思主义有关人与自然的生态思想,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

  二、实践的变迁:生态文明建设的觉悟

  人类是通过实践活动创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与之相应的是,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也是由发展和实践的需求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新的生产需求的产生,生产工具也在不断改进以满足人类实践的实际需要,而这两者又反过来促进实践活动的进一步发展,就在这循环往复的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着,但由于每一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工具的发展存在差异,因此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人对生态重要性的认识也是不同的。原始社会阶段,实践活动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人对自然规律无法正确掌握,这也就导致人类当时的实践活动被动地顺应和依赖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时期处在一个动态平衡的和谐系统中。随着历史的演进,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阶段,生产工具在很大程度上得到创新和运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人对自然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但是当时仍然处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社会,人类并没有意识到自然界的力量以及人自身的潜力,仍然受制于自然界,这一历史阶段的人由于实践活动的目的仅限于满足自身生存与发展,对自然的认识仍然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但是另一方面,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自然界,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是和谐统一的。自工业革命爆发以来,生产工具得到了极大的改进,人类的实践活动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率也在不断上升,这一时期的实践已经成为人类不断进步与发展的推动力。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资本家们出于积累资本的目的,将自然视为实现自身利益的对象和奴隶,大肆破坏自然环境,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在进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人们随着实践深入发展,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愈加深入,逐渐开始重视对自然的保护和协调,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界的实践活动仍在持续进行,加之之前对自然的过度使用和科技带来的消极作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问题。

  三、具体生态实践: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

  根据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将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产生一系列的新要求新标准,我们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必须保持理性认知,科学统筹人类实践活动,严格遵守经济发展生态秩序,自觉建设良好生态,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平衡发展。这也是我们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首先,是树立对生态保护的基本态度和立场。一方面,人类通过实践活动将自然界中的物质资料转变为符合自身需求的生产资料时,要注意遵循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保证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不受损害,不得刻意违反,更不得随意推翻、恶意损害客观自然规律。另一方面,是充分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经济社会目的去创造出自身实践所需要的条件,进而使实践活动既符合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又能满足人的实践和发展需要,在满足当前利益的同时兼顾后人需求。只有这样,才能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对立关系,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次,在实践活动中要考虑到人的本质的发展,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类是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和创造世界的,但是在实践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自身的需求和社会关系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而人类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类的实践活动和自身需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由原来的简单淳朴逐渐转为利益至上,这就更要求我们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要解决好自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推动人类实践活动向前发展时,我们也要注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最后,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要充分重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一方面,自然与社会在运动过程中存在某种必然联系,对人类的实践活动存在一定影响。要求人类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实践的社会历史性,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实现人对自然的改造。另一方面,人类的实践活动要与特定的社会发展过程相适应。随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每一历史阶段的实践活动都应当与相应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科学理论认知能力相互吻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既不能相互落后,也不能一味超前。因此,要充分结合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断促进人类实践活动的与时俱进。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贯穿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始终,特别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和不断发展,各种自然环境问题纷至沓来,生态文明的建设问题也日益成为当今时代的重大课题。而马克思的实践观告诉我们,人是通过实践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系的,也是在实践过程中加深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因此,在人类发展面临困境的今天,我们更要从马克思的哲学原理出发,把握问题的实质,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避免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稳定社会的发展,在逐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19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

  马克思2000《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习近平2016《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

  作者:朱孟可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ixiangzhengzhilw/22233.html


    上一篇:思想政治育人如何融入烹饪工艺美术
    下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假象与破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