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

话语方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1-01-04   |  所属分类:思想政治:论文发表  |  浏览:  |  加入收藏

  针对当前大学生话语形式多样化、内涵情境化、群体区隔化、更迭常态化等特点进行分析,指出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出形式相对单一、内容贴合度较弱、对象针对性不足、方式略显呆板等问题,据此提出做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及建议。

话语方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微文化;大学生;话语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以微信、微博、微视频为代表的自媒体广泛盛行,孕育了较为独特且复杂多变的微文化场域。大量网络语言不断涌现,增加了语言的多样性,丰富了语言生态系统,但也对原有的话语体系及方式造成不小的冲击。尤其对于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当代大学生,受网络话语方式的影响极大。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感染青年,就要运用青年喜爱并接受的话语和活动方式。这提示要及时把握大学生话语特点,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和方式。因此,如何认识、分析和应用微文化场域下的大学生话语方式,成为有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1微文化场域下大学生话语方式的特点

  语言的动态变化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社会的快速发展往往是语言不断变化的根基。与“彩民”“草根”这些已被广泛接受的新词不同,大学生网络话语方式更多体现在短时间内被频繁使用的“网络流行语”中。这些词往往来源于热门事件、流行影视剧或综艺、游戏、贴吧等,通过微博、微信、直播软件、短视频软件等形式得以迅速广泛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并成为其现实生活中话语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对大学生流行语料的整理分析,大学生话语方式具有如下特点。

  1.1形式多样化

  当代大学生话语交流形式打破了传统规范的语言文字,呈现出文本与符号、短视频、音频的混搭,以求更迅速更直接实现个人表达。现代社会生活的某种特殊情境,不满足于仅使用传统语言作为交际工具,常常借助于各种各样的符号以代替语言,以便更直接、更有效、更迅速地传达信息[1]。相较文字,多样化、图像化的网络语言更能传递包含情绪在内的丰富信息,获得大学生青睐。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以微信、微博、贴吧、直播平台等为代表的微文化场域中,表情符号和“表情包”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网络话语方式。根据腾讯发布的《2018微信年度数据报告》,2018年仅在微信平台,每个月有10.82亿用户保持活跃,每天有450亿次信息被发送。“捂脸哭”成为“00后”最爱的表情符号,各种新颖的自制表情包更被广泛使用。表情包以其鲜活传神的形象、直接迅速的情绪表达、生动幽默的内涵成为网络话语的重要符号。用表情包进行交流和表达,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话语中常见的话语行为,甚至形成一言不合就“斗图”这一独特的沟通方式。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话语交流形式,呈现出更加多样化的特点。

  1.2内涵情境化

  借助互联网的广泛应用,部分网络用语得以迅速传播和广泛应用,成为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流行语。这些流行语往往出自某些热点事件和具体情境,因此从词义上已经突破原有内涵,更加富于画面感,代表了某一种特殊情境。如“真香定律”原本出自某真人秀节目中的场景,主要是因为特定的某个人一开始表现出不屑的拒绝态度,但下一秒又老老实实妥协。这一流行语的形成和使用都是一种情境的迁移,往往很难用简单的语言完全表述清楚。但由于大学生在生活中普遍体验过类似心态变化,因此用“谁也逃不开真香定律”即可生动概括这一感受。“吃瓜群众”也因其生动的形象描绘,从某社会事件真实的围观群众演变为代指网络中对某一事件、话题进行关注、评论、转发的人,其所延伸出的“吃瓜”也成为大学生在互联网中常见形态的生动概括。

  1.3群体区隔化

  大学生网络话语方式是大学生以交际为目的话语行为,与现实生活和网络信息获取连接紧密。由于网络用语高度凝练和符号化,要求对话双方处于相同的语境,掌握共同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网络流行语的内涵,因此形成了较为封闭的语境和会话场。大学生乐于在生活和网络中寻求群体的认同,在话语方式上也容易趋同。很多大学生耳熟能详的流行语,由于在短期内迅速在群体中传播,形成了相同语境,沟通没有障碍,但对群体之外的人而言却并不容易理解。如网络流行语最常见的构词形式——英语单词首字母缩略、英汉词语夹杂混用而产生的新词语,“C位”“pick”“打call”“CP”等就很难让很少接触网络、英文的中老年人接受,而另一些如“菊外人”“走花路”则让不关注网络选秀节目的人一头雾水。理解和采用同样的流行语则往往能够迅速拉近双方的距离,形成一定的群体认同感,反之则造成了交流的区隔。

  1.4更迭常态化

  大学生所热衷使用的网络话语,因其成因和传播渠道,词义更迭、新词层出,往往呈现出动态变化特征。首先词义本身往往脱离最初语境,其内涵在传播过程中动态变化。如“Skr”原是嘻哈、说唱中的一个重要术语,表示突然漂移或旋转时橡胶轮子的声音,后来作为英语俚语,用来表达兴奋和幽默。而作为网络流行语广泛应用,则取中文谐音中“是个”“死个”“死磕”等不同意义,词义随着使用者的语境随时发生变化。其次网络流行语往往在短期内被频繁使用,又很快被新生词语所取代。根据流行网站统计规则,微博实时热搜榜每1分钟更新一次,百度搜索风云榜“实时热点”榜单每1~2小时更新1次,微信热词榜按照24小时内的搜索量排序。这样的信息更新速度,使得“重要的事情说3遍”“主要看气质”“城会玩”等词迅速被淘汰。如果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所使用的网络话语没有及时更新,则会被认为是落伍。

  2大学生话语方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从对大学生网络话语方式的特点分析,可了解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特征,他们既逐新追潮又乐于解构传统,既张扬个性又惯于标签化,既需要情绪宣泄又长于自我隐匿。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从内涵上把握当前大学生思想脉络,也要从形式上与大学生话语方式进行契合、对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这就需要对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进行分析和反思。

  2.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相对单一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其在网络上的开展早已备受重视。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绝不能仅仅将简单的理论说教照搬到网络平台上,固守传统教育理念,仍不改其“灌输式”信息输出方式。当大学生作为受教育者被动接受,双方缺乏话语的互动性时,在丰富的网络世界,思想政治教育也只能是没有听众的“独唱”。在当前层出不穷的思想政治教育类微信公众平台、网站中,不乏简单理论性输出、说教式内容,难以在大学生群体中形成关注热点,更难以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提升的平台。话语方式单一容易给大学生留下枯燥乏味的印象,缺乏进行深入理解和思考的兴趣,难以达到教育效果。

  2.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内容贴合度不高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言而喻,其核心内容是传播主流意识形态,构建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其话语内容天然具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和抽象表达。在当前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中,仍存在不能适应微文化场域和大学生话语特点的问题,理论性、教育性特征过于凸显,从话语的情感表达上难以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从教育的切入点上不符合大学生现实需要,从话语的具体表述上不能贴合大学生生活和网络话语语境,缺乏双方平等对话的沟通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难以入脑入心。

  2.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针对性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因其特殊性质与使命,必然以面向广大群体的官方话语、学术话语为主,而缺少针对不同受教育群体需求与喜好的差异化方式。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习惯于从互联网上主动获取自身所需信息,对于被动灌输的内容不够重视。一方面,自媒体的存在和大量小众互联网群落,使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思想状况、心理需求、话语方式偏好等个体差异进行选择和交流,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及时深入;另一方面,网络信息快速变化,教育工作者很难对舆情热点进行迅速跟进,适时引入教育内容。

  2.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方式略显呆板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信息丰富且更新传播速度极快,各类平台和自媒体层出不穷,大学生往往能够敏锐获取信息,关注热点也时时变化。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于热点信息及网络文化的关注度普遍落后于大学生,且教育思维和方式相对模式化,话语方式和内容滞后于网络发展和学生需求,创新性和应变性不足,较为呆板,容易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的局面,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3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基于话语沟通而育德化人的过程[2]。而因长期存在的灌输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使其话语方式偏向单向说教,与大学生热衷的网络话语方式相比,前者信息传输效率低、效果差,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甚至容易造成话语权丢失。因此,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需要从大学生话语方式的特点出发,针对性解决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存在的问题。

  3.1丰富话语形式,鲜活思想表达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承载一定社会主导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遵循语言规范和规律,向教育客体施加意识形态影响以改变人们思想和指导人们行为的言语符号系统[3]。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决定了传统话语方式中的单一向度和话语的规范性、意识形态的指向性。从“南航徐川”“宝哥说”等深受大学生喜欢的新媒体内容中可以看到,大学生不是不需要、不想了解思想政治内容,只是他们青睐更鲜活的话语方式,即使是传递一种思想主张,也追求生动的表达。思政工作中常用的“坚持”“高举”,或者“一定”“保证”等充满强制、命令色彩的表达往往直接引起信息接收方的反感和拒绝。动辄引经据典、抽象、哲理性的说辞也很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困难。思想政治教育应尝试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方式,充分借助流行元素和符号系统,取代刻板抽象,增强话语方式的画面感和故事性。信息的传播有其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要首先吸引大学生的兴趣,用鲜活的故事引导其进一步深入思考,进而了解其背后的深刻内涵。

  3.2贴近话语主体,引导个性发展

  话语与语言相比更强调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方式偏向于高度凝练的理论和观念输出,书面化现象严重,而忽略了意识形态传播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知信息的传递过程,更是一个情感信息的感染过程[4]。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教育”应更侧重于与学生进行有温度的互动,形成平等对话的教育关系。应尝试打造思想政治教育“网红”,合理使用网络话语方式,与大学生进行顺畅沟通,体现对话平等,学生的自主性会相应提升,排斥性会相对下降。网络话语对大学生的最大吸引在于他们借助互联网的言论自由与匿名性,得以摆脱现实的束缚,自由发表言论并获得关注,拥有平等的身份表达和话语权[5]。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本身要在网络上敢于亮剑发声,形成正向的舆论场,对大学生形成隐性的思想引导;要善于跟踪网络热点,及时从中分析、辨别大学生的政治、情感等心理诉求,并及时融入线下思想政治教育;要看到网络话语方式所体现出的大学生对个性彰显与群体认同的需求,及时提供平台,鼓励积极的个性发展,引导健康的群体认同方式;看到情绪化网络语言的流行,要理解大学生对社会深层矛盾的焦虑和对公平正义的呼唤,及时引导其树立法治观念和增强理性思辨能力。

  3.3跟进热点演化,突破话语区隔

  网络话语时时刻刻都在互联网酝酿、诞生、传播和消亡,这个过程往往伴随着社会热点而发生,并迅速进入大学生视野,被广泛应用。思想政治教育要走出课堂、书本、办公室,及时关注当前社会热点,理解大学生网络话语,并理解其乐于使用的心理动机和需求,适时对舆情热点进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尝试创造自己的潮词、流行语,形成积极正向的舆情态势,吸引广大大学生去关注、思考背后的深意。网络上戏称外交部发言人组成“新天团”,引起广泛关注,也让大学生领略了大国外交的风采,理解了“弱国无外交”;而发言人常常转化网络流行语形成的新语录“青春不止眼前的潇洒,也有家国和边关”“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祖国这艘大船一定保你安全”等都受到网友热捧和传播;“厉害了我的国”“祖国一点不能少”,阅兵式“最帅天团”等成为网上的潮词,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理念。要主动把握网络媒体议程设置规律,正向引导网络流量和热度。在“饭圈文化”“粉丝经济”引起广泛争论的时候,“我们都有一个爱豆,他的名字叫中国!”“阿中阿中勇敢飞,中华儿女永相随”等借助流行话语方式进行的爱国表达,让大学生迅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达成共识,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益借鉴和有效途径。

  3.4辨析话语内涵,矫正认知导向

  思考、运用网络话语方式,并不是一味认同和模仿。相反,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既要利用其好的、积极的方面,发挥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更要及时分辨,去除语言糟粕,减少其负面影响。要善于利用网络传扬中国传统语言文字中的精华,制造热点,正向引导。从话语本身来说,在网络流行语中不乏因精辟耐用而被纳入主流话语表达词汇,甚至被收入词典,如“给力”“雷人”等。但也存在如“脸上笑嘻嘻,心里MMP”等粗鄙恶俗之语,应引导大学生提高理性思考能力,分辨恶搞、戏谑、粗鄙的网络话语,避免跟风、模仿,形成粗俗低级的话语环境。从话语背后的价值观而言,要引导大学生分辨网络话语背后的价值观,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形成正能量。例如“只怪袁隆平让你们吃得太饱”被大家用来声讨一位在网上抹黑诋毁袁隆平院士的网友,后来一度成为揶揄别人的流行语。尽管用来表达不满情绪,但其背后是人们普遍对我国杂交水稻事业成绩的认可,对袁隆平的尊崇。但是网络话语中不乏刻意颠覆经典博眼球、恶意戏谑博流量、偏激宣泄博关注的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及时引导大学生理性思考,积极正向发声,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2]林伯海,熊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现状观察与转换理路[J].高校辅导员,2018,48(1):22-25.

  [3]吴琼.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结构及其功能[J].思想教育研究,2014(7):55.

  [4]吴琼.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J].党政干部参考,2017(13):9-10.

  [5]漆亚林,王俞丰.基于话语分析的青年网络政治表达[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8(2):95.

  作者:贾彩彩 王向珍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ixiangzhengzhilw/22552.html


    上一篇: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下一篇: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价值观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