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价值观的程度
当代社会的多元文化极大地冲击了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高校迫切需要通过“课程思政”改革以整合大学生的价值观。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的价值观表现出高度的认知和情感认同、中度的行为意向倾向。由此可见,“课程思政”对整合大学生价值观的外化效应明显,但内化效应还有待提升。“课程思政”的实效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多元文化;“课程思政”;大学生;价值观;认同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否具备“合格的建设者”和“牢靠的接班人”的重要问题。高校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硬抓手。为响应国家“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号召,各高校开始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但课程思政是否达到了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观引导的预期效果?基于此研究目的,本文拟考察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以论证“课程思政”实效。
1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
文化多元必然引起价值观的多元化。生活在文化沟通自由、互联网和移动通信迅猛发展时代的大学生,他们享受着经济发展、国家强大给他们带来的红利,却在某种程度上迷失了他们的政治立场。因此,整合大学生价值观成为当下党中央刻不容缓的事宜,而高校无疑是整合大学生价值观的主阵地。课题组于2020年7月对浙江树人大学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22位授课教师进行了访谈。根据访谈结果,本文将课程思政所传达的价值观涵盖的基本内容归类为思想道德类、职业素养类、法制宣传类和生态文明类价值观(如表1所示)。其中,思想道德类包含传统道德观和现代价值观;职业素养类包含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法制宣传类包含网络法律和法律宣传;生态文明类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总体而言,“课程思政”所传达的价值观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态势。
2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的价值观的认同程度分析
弗里德曼认为对任何特定物体、观念或人的态度,是一种带有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倾向的持久系统。本文借鉴弗里德曼的观点,从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个维度来考察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的价值观的认同程度进行分析。在对授课教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对上述授课教师所授课程的学生进行了“关于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价值观的认同程度”问卷调查。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通过问卷星平台共发放问卷251份(均为电子问卷),回收251份,剔除无效问卷0份,问卷有效率为100%。
2.1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价值观的认知分析
认知是个体对于特定物体、观念或人的信念,此信念来自于其自身的思想、知识、观念或是学习。认知分析目的在于考察大学生是否感知到教师在课程中意欲传达的价值观。根据表2所示,近九成学生表示“强烈感知”或“感知”课程思政所传达的价值观,说明大学生对四大类价值观有高度的认知倾向,体现了授课教师在课程中意愿传达的价值观是明确、有识别度的。但畸高的认知倾向,或许也反映出授课教师的思政元素尚未融合于课程知识中,存在“为了思政而思政”的形式主义。此外,存在小部分大学生表示“不确定”“没有感知”或“丝毫没有感知”。究其原因,除学生未认真听课的主观因素外,可能是授课教师所传达的价值观过于宽泛、没有经过凝练以至于部分大学生没有完全接收到课程思政所传达的价值观。我们再追踪学生表示“不确定”“没有感知”和“丝毫没有感知”的数据,发现大学生对思想道德类的认知程度最低。这可能是由于课程对此类价值观教育过于空洞,大学生缺乏代入感以至于他们感知不到此类价值观。
2.2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价值观的情感分析
情感是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的价值观触发的一种情感上的反应,即对价值观的爱恨等主观感觉。情感分析的目的在于探究大学生是否表现出对课程思政所传达的价值观表示情感上的认同,简单来说就是“我对课程思政所传达的价值观的感情怎么样?我是赞成还是反对?”的问题。根据表3显示,大学生对四大类价值观表示“非常赞成”或“赞成”的比率高达90%以上,可见大学生对四类价值观有着非常高的情感认同倾向,体现了大学生整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认同,表现出一种积极式的反应。我们追踪表示“不一定”“不赞成”和“非常不赞成”的数据发现:大学生对四类价值观的情感态度与认知态度高度拟合。这组数据的对比,或许可以说明大学生存在选择性地接受价值观的现象,即大学生对自己并不认同的价值观,即使授课教师在课程中已明确传达了,但大学生可能并未感知到。根据表2和表3数据的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的价值观有着高度的认知和情感认同倾向,说明“课程思政”的外显效应显著。
2.3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价值观的行为意向分析
行为意向是大学生根据本身的信念或感觉而采取行动的意图。在完成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价值观的认知、情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究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价值观的行为意向可以检测“课程思政”的内化效果。根据表4所示,仅80%以上的大学生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按照课程思政所传达的价值观行事。而对比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价值观的认知和情感数据可知,行为意向调查中表示“非常同意”和“同意”的比率有所下降。由此说明,“课程思政”的外显效应明显但内化效果尚存在改进的空间,课程思政的隐性思政功能已初显成效,但尚需夯实。
3结语
在多元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保障和战略任务。总体而言,“课程思政”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是有积极作用的。为提高大学生对课程思政所传达价值观的认同程度,使其从表面认同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高校还需做进一步努力:首先,要创新制度,引导“课程思政”改革的深入推进;其次,要创新内容,遴选适合的课程知识植入思政元素,使两者无缝融合;再次,要创新教学方法,促进“课程思政”达到“润物无声”的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田世锭,余世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状况调查与分析[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9,(2):88-92.
[2]王遂敏,喻莉姣.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探究[J].科教导刊,2019,(33):100-101.
作者:俞捷 尉玉芬
转载请注明来自:http://www.uuqikan.com/sixiangzhengzhilw/22670.html

